《道德经》是老子“见周之衰”西去,被函谷关令尹喜留下而写的著作,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92年。而今天见到的最早对《道德经》进行注解或诠释的是战国的韩非,他写了《解老》、《喻老》两篇著作,时间约在公元前245年,距老子著《道德经》刚刚过去了240多年。其后是河上公著的《老子章句》,再其后是严遵的《老子注》和王弼的《道德真经注》及《老子微旨例略》两书。韩非、河上公、王弼的注释被历代认为是最能接近老子的本义的注解。
从最早到最近的2200多年间,有多少人试图理解并阐释这个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呢?有人说几百种,有人说上千种,而著名学者、大学教授陈鼓应本人就收集有历代研究老子的262种。这千百种作品的大师们按朝代分有先秦及宋、元、明、清、近代、现代;若按阶层划分有学者,有王公大臣,有将军,有诗人,有画家,令人没有想到还有四位皇帝。这四位皇帝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高丽宣祖朱棣(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唐玄宗御笔点出了他的心得和想法,并且还亲自编纂了一部关于这部古籍的大型批判性评论。他不仅每晚对那位远古智者的顶礼膜拜,还三次给他封爵加号,并拨款增修鹿邑那片土地上的庙宇。又下诏全国增建相关庙宇,并命各地铸造那个智者的像。在科举考试中,他下诏令专家讲述那个智者的教导,加考一门与之相关的话题,以奖励那些对这门课程表现出特别热情的人。此外,他还于735年和755年两度亲手为这部作品撰写了详细说明,这些说明旨在探讨治理国家与治身的心理理论。这些说明避免过度抽象化或神秘化,而直接切入实用主义,为读者提供实际操作指南。
相比之下,宋徽宗则利用这个时期提升自己的形象,让人们相信自己拥有超自然力量。他亲自撰写了一份声明,用以证明天神降临并认可他作为人类世界最高领袖的地位。当金兵攻陷首都,大量士兵撤退时,他仍然坚持不懈地祈求帮助,用超自然力量来抵抗敌人的侵扰,但结果并不如预期。
明太祖朱元璋则是一位起源于农民身份的人物,对此文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从小便流离失所,最终成为了一名僧侣,然后转变成一名领导者。但即便如此,在他看来,《道德经》的意义并不限于某个特定的社会阶级或文化背景,它包含着普遍适用的哲学原则,这使得它能够跨越时代与文化界限影响着所有读者。不仅如此,在朱元璋眼中,《道德经》的价值在于它提倡节俭,以及反对奢靡浪费,同时强调尊重劳动人民这一立场。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帝。这位皇帝虽然只有短暂的一生,却也曾试图通过学习深入了解这个哲学巨匠的事业。不过,由於他的死亡年代相对于其他三位皇帝来说显得过於短暂,所以我们无法确定他是否真的能够完成自己的计划——或者至少是在历史记载中留下足够信息让我们知道这一点。
总结起来,无论他们如何看待这个古籍,每一位皇帝都带来了独特视角和洞察力,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该书丰富多彩且具有永恒价值的地方。在鹿邑县推动经济发展以及打造文化区域特色方面,《四皇帝御注版 道德经》的出版无疑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全球研究人员提供了一次难得机会去重新审视这些文献中的珍贵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