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四位皇帝的道家名言解读与御注历程
自公元前492年老子著作《道德经》以来,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从最早的韩非、河上公到近代的王弼,每一位注释者都以其独特的见解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你是否知道,在这漫长而又深邃的历史中,有四位皇帝曾亲笔御注过《道德经》呢?他们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和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唐玄宗,是唐朝第九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对老子的尊崇达到了顶峰。他不仅每晚对老子顶礼膜拜,还三次给老子封爵加号,并拨款增修鹿邑老子生地庙宇。在科举上,他下诏令玄学博士讲老子,举人加试《道德经》等,以示鼓励。他自己还于735年和755年两度对《道德经》进行注疏,并诏颁天下。他的注疏宗旨是“取之于真,不崇其教,理国之要,可不然乎。”很少玄理的探讨,更少宗教性的词语,从务实主义出发,着重阐述的是治国理身的理论。
宋徽宗,则是一位利用道教神话去神化自己的君主。他亲作《天降临示见记》,大肆宣传天神降临之事,并命建真宫,以迎天神降临。当金军大举南侵时,他仍在宫内设坛企图借助道士的神鬼之术退兵,但最终未能成功。此外,他还下令编纂《道史》,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各种思想和文化的一部重要文献。
明太祖朱元璋则是一位出身低微却成功建立了大明王朝的人物。他在当皇帝后的第六年御笔亲注《道德经》,并且在序言中详细记述了自己读书过程中的感悟。在他的治理中,对包括佛 道两教在内的一切宫宇进行了限制,而儒家思想则受到了重视。
最后,我们提到的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这位少年登基就迁都北京的大帅,在短暂而光鲜的一生中也曾有心向佛。但他作为一名皇帝,却没有忘记老子的智慧,即使他因病去世早,也留给我们许多启示。
这些四位皇帝,他们各自的人生道路和治国理政方式不同,但对于 《道德经》的理解与尊崇却同样坚定。这正如鹿邑县委、县所说的那样:“出版重印四皇帝御注《道德经》是老子故里文化带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段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深刻思考: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并运用这份千百岁前的智慧来指导现代社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