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姑,名潜光(约公元309-363年),出生于山西省长治上党,是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与著名道士葛洪结为夫妻。作为中国古代四位女名医之一,她以精通灸法而闻名,被誉为我国医学史上的第一位女灸学家。
在一个官宦兼道士家庭中成长的鲍姑,父亲鲍靓是道教修行者,对医学和仙道都有深入研究。她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对自然哲学和医学的兴趣。她与丈夫葛洪共同居住在广州罗浮山,两人不仅炼丹修身,还致力于医术研究。在此环境下,鲍姑耳濡目染,不断学习并掌握各种医疗知识和技术。
除了继承她父亲和丈夫的医术之外,鲍姑还自创了一些治疗方法,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她以治愈赘瘤、赘疣等疾病而受到人们尊敬,被称为“鲍仙姑”。即使去世后,她也被后人纪念,并在越岗院建立了祠堂来纪念她的贡献。
《西华仙箓》记载萍花溪附近常有人采萍,其间偶遇一老姥子回答自己询问时说:“我叫鮑姑。”这表明鮑姑不仅是药材采集高手,更是一位了解药性、能根据情况制定治疗方案的卓越医师。
尽管鮑姑没有留下自己的书籍,但她的灸法经验可能已经融入到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该书中的针灸及急救方子达109条,其中多数关于灸法。这说明鮑姑对针灸方面有着深刻理解,而葛洪则更多专注于炼丹与养生。
鮑姑的事迹传唱至今,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医者,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与自然哲学相结合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