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关于修道者的闲言碎语,这些说法通常基于对他们生活的误解。许多人一来到道观,就发现道长们不太热情,甚至不爱说话,于是便猜测这些道长们是不是都清高,不食人间烟火?答案是“非也”。为了澄清这一点,我将根据自己的学修经验简单叙述:
一、道长冷漠吗?错了,他们并不“冷”,只是有时心机深沉。
生活中我们常见一些从未笑过的“冷面人”,但这并非他们不会笑,而是性格淡漠,只在利益相关时才露笑容。同样,如果善信不断问及师承和经典的问题,或者提出错误的理解,修行者往往保持沉默,因为有些话只为智慧之人听,有些则为一般善信所需。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回应或态度。
对于无法言说的秘密,只能保持沉默,因此久而久之就被误解为“清高”。这种说法不过是一种贬低修行者的泄愤之词,不符合事实。如果过多解释,便失去无为的宗旨,变成有为状态,这在修行中是个大忌。
二、道长遵守口戒律条。你可能不知道,说多了也是会犯戒的。
戒律是规范行为举止的一系列要求。在汉代袁康《越绝书·内经九术》中就提到:“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 道教经典如《老君说五戒》、《老君戒经》和《初真戒》等,都对说话进行了规范和训诫,如避免妄语、绮言、谄曲等。
三、道长怕言多有失,将承担因果责任。
每个人都不是万事通,对于自己掌握不足的事物,道长一般不涉及。而对于有损于祖师爷的话题,也是不参与讨论的。因为交流中的失言可能导致激动与冲动,从而造成负面的影响。如果对方聪明,则可分辨好坏;如果对方愚昧,则可能因此做出错误决策,从而遭受报应。这就让得以安然无恙的是那些少发表意见的人。因此,与太上《道德经》的精神相符的是守静慎言,而非滔滔不绝。此理已足以明白为什么那些精进于内省的人往往选择少说话,以保全自身与他人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