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人间的仁义枷锁,跟随自然之道 ——《庄子·马蹄》中的哲思
在《庄子·马蹄》的开篇,我们被呈现了一个关于马本性的描述:它们是食草饮水、奔腾欢悦、活得悠然自得的生物,颇具风骨。然而,伯乐一来,就将这些自由生灵囚禁于牢笼之中,用尽各种残酷的手段,将它们驯服至死去半数。这场悲剧,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次深刻反思。
我们常以万物为我而生,却忽略了其他生命的喜怒哀乐。即使像伯乐这样的善于识马者,也无法适应和尊重马儿的天性,而是用暴力来驯服它们,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动物,还剥夺了它们本有的自由和尊严。
老子曾经感慨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他批判的是当时社会上的仁义礼德,并非空穴来风。韩愈也曾叹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表明,即使存在着能识别人才的人,也难以找到真正能够自由发展的人才,因为他们往往被束缚于人为的规则和标准之中。
徐悲鸿笔下的野馬,没有任何羁绊,它们在草泽之间任意奔腾,展现出一种蓬勃生气,这正是人所需要的精神追求。但是在我们的世界里,这种精神往往被压抑,被强行驯化,以符合人的需求和期望。
庄子的理想国是一片“至德之世”,在那里没有纷争,没有差别,不但人和人之间亲善友好,人和动物也是和谐相处。在这样的理想社会里,一切随顺自然,无需外物强加,无需精神束缚,每个人都能自由地生活着,他们的心灵纯净,没有欲念,没有贪婪,只愿意享受生命本身给予他们的美好。
面对乱世,我们渴望一个平安宁静的地方,那里的生活不受外界干扰,可以真正地遵循内心的声音。但这种真诚的憧憬又如何?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追寻纯真的能力?是否已经习惯于匍匐于现实世界中的槽厩,对周围的一切视若无睹?
卢梭说:“野蛮人所以不是恶的,正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庄子的神仙,如同陶铸尧舜一样,将尘世间所有污秽抛弃,只留下最原始最真实的情感与行为。而那些仁义礼乐,不过是尘世间的小小污垢,与那份淳朴与真实背道而驰。
因此,当我们面对日渐丧失个性、丧失自由、丧失纯真的时代时,我们是否应该再次回头,看看那片远古般清澈透亮的大地?还是应该继续前进,在这急湍暴流中寻找属于我们的方向?
岁月如河,让一切悲欢历历可闻,但它并不眷恋岸边风光,它引领我们走向未知。一路上,或许只有庄子的言谈才能支撑我们的热望,那棵参天巨木守候在故园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