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当山召开的第四节国际道教论坛上,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提出了将“洞天福地”以文化景观类型申报世界遗产的倡议。"洞天"与"福地"是中国特有的神圣空间观念,其概念肇始于战国以来的天地中心昆仑山以及中土以外的海上仙岛,并开启了后世“桃花源”的文学母题,经过道门高士们的整理,洞天福地逐渐成为一个覆盖“天下”的系统概念,对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的仪式、文学、绘画、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洞天中的男女仙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世之时有功德的人,死后被引入洞天中,成为人与仙之间的一种过程状态:学仙(地下主者)。第二种是负责统领洞天的仙官,在他们的统领与教导下,学仙们在洞天内继续修行,并等待来自司命君的定期拣选,以此获得仙位,实现生命超越。
当前全国各地能与历史记载“洞天福地”概念相对应的地方,有约100余处。由于目前国内没有文化景观或宗教遗产相关保护体系,因此大部分“洞天福地”的历史遗存仍分属宗教、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等不同的系统管理,并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洞天福地"是中国传统世界观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与自然的大山川、大日月相互融合和统一思想的一种集中体现。在全球范围内,与其类似的其他宗教传说和自然美丽地点,如佛教中的净土或天堂,都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宇宙和存在意义探索。此外,由于涉及到非物质文化成果如文学艺术作品,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单一实体申报,也可以结合多个相关元素共同构成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世界遗产项目,从而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给这类缺少传统文物建筑要素但富含深厚文化价值的地标性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