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世桃花源道教洞天福地申报世界遗产的修道入门心法探索自然之美与道观文化融合

道教“洞天福地”申报世界遗产的修道入门心法:探索自然之美与道观文化融合

在武当山召开的第四节国际道教论坛上,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提出了将“洞天福地”以文化景观类型申报世界遗产的倡议。那么,“洞天福地”又是什么呢?它是中国特有的神圣空间观念,其概念起源于战国以来的天地中心昆仑山以及中土以外的海上仙岛,并开启了后世“桃花源”的文学母题。

洞天与福地分别是彼世与现世的生命启迪(initiation)之所,现有最为完整的关于洞天福地的文字论述见于六朝高道陶弘景汇编的《真诰》。其中,对于福地的描述是:“土良而井水甜美,居其地,必得度世见太平。……兵病不往,洪波不登。”通俗地说,“福地”是现世间,人所能到达的地方,是因其所蕴含的地气,以及丰厚的地水,使得居住其间的人进则修仙得道,守则益寿延年。

相对于福地而言,洞天更为虚拟,其在道经中的原型最早见于《灵宝五符经序》中龙威丈人入太湖洞庭为吴王取书的情形,《真诰》中对于茅山华阳洞天的描述最为完备。通常来讲,每一处洞天都是一处日月照临、男女仙人居住其间,又有仙草灵芝等美好之物,其上为穹顶,与“明堂”的一些内在联系。

学士们将这些理想化的地理场所转化成了实际存在的大自然和建筑,它们成为修行者的修炼场所,也成为了人们追求超脱尘嚣、寻找精神寄托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可以体验到自然界给予的一切礼物,还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沉淀。

然而,这些历史悠久、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面临着保护危机,大部分缺乏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有时甚至因为滥采或开发而失去了本来的面貌。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并实施有效管理,以确保这些珍贵的地方能够被子孙后代继承下去,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这些地方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放松。

因此,将“洞天福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申报世界遗产,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从而更好地保护这一重要组成部分,让它们继续发挥作用,为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此外,由于目前国内没有文化景观或宗教遗产相关保护体系,因此大部分“洞天 福 地”的历史遗存仍分属宗教、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等不同的系统管理,这种管理局限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