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光宗教走出去先学会他国化在德道经的论述中探索物品的文化内涵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利益布局全球,发展中国家宗教呈现复兴。宗教不仅为公共外交提供重要平台和载体,也能为“亲、诚、惠、容”外交理念和实践提供思想基础和资源。我们对外来的先进文化一直有一种需求,但今天构建文化软实力时,我们面临新问题:如何让中国宗教文化“走出去”。国外尤其是西方尚未形成强烈需求的接受环境和受众。在这种情况下,不注意方式方法会影响效果,甚至产生曲解和反感。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主动用别国文化话语来适当地做“他国化”处理。“他国化”本来针对比较文学研究,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过滤、译介、接受成为他国规则的一部分。在英语国家,一般读者不喜欢读翻译作品,更不喜欢带有翻译腔作品,直译法很难行得通。中国宗教文化的翻译应符合接受国语言规则,但这个问题我们重视不够。

佛教进入中国,对一些内容做了适合中国传统改动,并从佛典文献筛选出适应中国情境的教义理论与修持方式,使这些内容同固有的儒家相融合深入民众生活,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佛教,如《善生经》添加了与佛淡漠世俗关系不一致内容;17世纪江南出现既有伊斯兰精神又接受良好儒家教育的人,被称作“金陵学派”,将伊斯兰真谛阐述伊斯兰同时吸收优秀文化,为伊斯兰中化奠定基础。

在开展活动如“道行天下”,向其他国家赠送中文版或直译《道藏》、《老子集成》,未进行他国化处理效果定会打折扣。由于差异可能蕴含不同的意义,有些相去甚远或完全相悖,我们不能“固执己见”,而应立足于所在国内,对某些事物进行他国化。

举个例子,在汉语中龙象征高贵神圣,而汉民族传说中的龙能呼风唤雨神秘莫测。但英语里dragon却是一个凶残怪物。西方有些故事描述英雄杀掉龙突出英勇丰功伟绩。当我们赞美自己是龙之人时,西方人恐怕另一番感受。此类比如四小龙被称作Four Asian Tigers避免心理排斥实现了信息对等。

我们的目的地不是空白,而是具体受众除上述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受众因素,将活动推广作品包装改譯甚至改写以符合审美习惯。在此方面莫言作品海外传播启发性极大。他是目前最成功但海外读到的莫言小说已不能等同原作,而离不开葛浩文根据欧美文化进行的改譬。他把原作结尾改成了相反结局的事实表明他的翻译成功,让莫言的小说跨越不同叙述模式差异进入西方主流阅读语境。

总之,在宗教走出去时必须立足目的地语言、文化及受众心理,将之进行适当本地化或编配。这才能使中国宗教安全着陆取得欢迎接触深入了解理想效果,最终增强我们的软实力使得魅力彰显真正增强我们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