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踏雪,毛发御寒,饮草嬉戏,这是它们本真的本性。尽管给它们修建了华丽的厩舍,但这些对它们来说都是多余的。就像鸟儿应该自由翱翔,即便是金制的笼子,也不应成为它愿意栖息之地。即使伯乐以其智慧治理马匹,用火烙印、剪去毛发、修剪蹄甲,使其符合人们的期望和需要。但这样的做法,却与马的天性背道而驰。
在德行昌盛的大时代里,人与鸟兽混居无异,与万物共存,无从辨别君子小人。在这种状态下,没有私欲的人们自然纯真朴实,不离本性的德行得以保持。
道是万物生长繁衍的根本力量,它通过无为而治来滋养万物,而悟道则需我们少欲寡染,返璞归真,让心灵回归最原始纯净的地位。在人类最初社会中,或许更接近于此,那时没有欺骗、隐瞒,更没有私欲,只有生存作为唯一目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有了剩余资源,便产生了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使得生存问题不再首要,而更多的是占有和获取,以满足私欲。
人与大自然之间原本只为了生存而非过度获取,但现在却变成了单方面开采和利用。大自然中的动物天性被磨灭,如同植物,其原有的价值也被忽视。如果砍伐树木仅为搭建房屋或取暖,则用木材制作装饰品则代表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而且,我们还将他人的天性摧毁,比如家长常常因孩子不按预期行为而责骂孩子,即使孩子认真画画,也会遭到家人的批评。这是否合适?我们应当认识到对方只是孩子,而不是完全站在成年人的角度要求他们。
人类曾能与自然和谐共处,与他人相处融洽,只因为私欲破坏了这种平衡。庄子的这一章节描绘了一种美好的共存憧憬,我们希望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总是以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