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光宗教走出去需先学会他国化道士一辈子吗物品中的寻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宗教文化如何“走出去”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中国国家利益布局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宗教呈现复兴迹象,为“亲、诚、惠、容”外交理念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资源。然而,西方对我国文化尚未形成强烈需求的接受环境和受众。在这种情况下,“他国化”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他国化”原本用于比较文学研究,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过滤、译介和接受成为他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将中国宗教文化翻译符合接受国语言规则,但这个问题目前重视不够。

佛教进入中国时,对一些内容进行了适合中土传统的改动,并从自身与儒家相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佛教,如《善生经》中的添加内容,与佛教原义不符。而江南出现的“金陵学派”,将伊斯兰教同儒家有机结合,以经诠儒,以儒诠经。

由于文化差异,有的事物可能含义迥异,因此在“走出去”,不能固执己见,而应立足所在国对某些事物进行适当调整。此外,在英语中龙是凶残怪物,与汉语中的高贵神圣相去甚远,我们需考虑这些因素来避免心理排斥。

举例来说,在赞美自己是龙的传人时,西方人可能另一种感受。而莫言作品通过葛浩文这样的“编译”,成功跨越了中西方差异,使其作品能被西方读者喜爱。这表明,在推广我们的宗教文化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受众心理,将之进行适当本地化或他国化,以使我们的宗教文化安全着陆并取得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