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踏雪,毛发御寒,饮草嬉戏,这是它们本真的本性。无论有高台或精美寝处,对它们来说都是多余的装饰。伯乐虽为人尊敬,但对马而言,只是束缚和痛苦的源泉。
在德行昌盛之世,人们与鸟兽同居,无所谓君子小人;心无私欲,即素朴之德也。素朴之道,使民性得以自然。
道德的力量,是生养万物的外在表现,悟道需少私寡欲,以返璞归真回归原初。在人类原始社会中,或许最接近此理,那时人间没有欺诈、隐瞒,更无私欲,全身心追求生存,没有了巧取豪夺、尔虞我诈,也就不存在君子小人的差别。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资源,便产生贫富、阶级分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生存不再是主要矛盾,而转向更多地追求占有和获取满足私欲的人类需求。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不仅住地方,还要住得更好,不仅穿衣服,还要穿得更好。
原本的人类与大自然共存和谐,现在变成了人类单方面过度开采和利用。大自然中的动物天性被磨灭,就如植物亦然。如果砍树只是为了搭建房屋或者煮食取暖,那么用木材做装饰就是满足更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方式。而且,我们还磨灭了他人的天性,如对孩子们太过严苛,不让他们自由成长,而一味要求他们符合成人世界的标准。
我们应知晓对方是孩子,而父母站在不同的角度,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行为合适吗?孩子们拥有丰富想象力,让家长不要因为自己受到书本、学校等知识禁锢而否定孩子的一切,这样就抹杀了他们的天性。
原来,由于人类的心理、私欲打破了这种平衡。庄子的这一章节,是对人与自然共存美好的憧憬。他希望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要自以为是,以自己的观点来要求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