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能踏雪霜,毛皮御寒风。食草饮水,轻足自在,此马之本性也。虽有高台美寝,无所用其。此乃马之应然,犹如鸟飞天涯,即使金笼亦非乐处。伯乐以善治马闻,而后烧烙剔毛,刻指雒头——伯乐出现后便给马打上烙印,剪去长毛、削去指甲,并套上笼头,以适应人们的需求。在人们看来,它应该跑得快奔波,不断驱赶,在渴时喝水饿时吃饱,只有在人们认为它可以这样做的时候,它才被带出来。于是,这样的行为就侵蚀了马的天性。
至于德行昌盛之世,与禽兽共居,如同万物一体,那又何须区分君子小人?无知者德不离本;无欲者谓之素朴。这就是保持自然本性的素朴生活,使民性得以纯粹。
道是养育万物的法则,我们要少私寡欲,以返璞归真回归最初的本质。在原始社会中,每个人都追求生存,没有私欲,也就没有欺骗和隐瞒,更没有君子小人的分别。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资源,便产生了贫富和阶级差异,再次引入了占有与获取、私欲与争斗。
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只为生存而取,但现今已变成了为了资本积累。而且,不仅要满足基本需求,还要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从衣食住行到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要求不断进步和提升。这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平衡共生的关系变得单方面地倾向于过度开采和获取。
人类不仅磨灭动物的天性,也磨灭植物甚至他人的天性。如果孩子只是画了一幅画,就被家长视作乱七八糟的事情;如果孩子不是做危险行为,就被家长批评或打骂。这是否合理?因为父母站在不同的角度,用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呢?
原先的人类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共存,现在却因为私欲而破坏了这种平衡。庄子的这一章,是对人与自然共同存在美好愿望的展望。他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自以为是,要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不要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