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马蹄常应常静知此知彼以马之足为喻顺其自然而已

马蹄踏雪,毛发御寒,饮草嬉戏,这是它们本真的本性。无论有何华丽的栖息之所,无用也。如同鸟儿应自由翱翔,即使金银铸成之笼,亦非其乐园。

伯乐虽被人尊敬,却对马而言不过多余的装饰。他出现在世间,便开始刻画他们,用烙铁印记,用剪刀修剪,用钩子束缚。人们赋予它们形象,让它们执行各种任务——奔跑、赶路、驱赶、饥饿时饮水、饥饿时寻食。但在这一切中,马失去了它的天性。

在德行昌盛之世,与禽兽共处,不分君子小人,是以自然不离;无欲乃素朴。素朴则民性得矣。

道是养育万物的力量,要悟道需少私寡欲,将璞玉归于真实,最接近原始。在古代社会中,或许最接近此理,那时人类没有欺诈,没有隐瞒,更无私欲,只为了生存而已。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资源,便产生了贫富与阶级,从而出现了君子小人的差别。不仅要生存,还要占有和获取,更好地满足个人的私欲。

从和谐共存转变为单方面过度开采,我们磨灭了动物与植物原有的天性。如果砍伐树木是为了建屋取材,而不是简单地满足精神需求,那么我们就更进一步地侵犯自然界。而且,我们还磨灭了他人的天性,如孩子们丰富想象力的表达,被认为是不合适或乱七八糟。我们应该认识到对方是孩子,而父母站在不同的角度,以衡量行为标准来要求孩子是否合适?

原本能和谐共存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现在由于私欲打破了一切平衡。这一章庄子的作品,是对美好共存憧憬的一种呼吁。我希望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不自以为是,不总是在自己的观点下要求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