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马蹄顺其自然我读道德经的感悟仿佛听马蹄声中传递着知彼之智

马,蹄能践霜雪,毛能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

马蹄可以踏过厚重的霜雪,马毛能够抵御严酷的寒风,它们吃草饮水,还能随意地跳跃,这正是它们天生的本性。而对于那些给马装饰的高台和精美的马厩,对于它们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就像鸟儿应该自由飞翔,即便是金子做成的鸟笼也不应该成为它喜欢的地方。即使人人尊敬的伯乐,也只是对人来说是一种恩惠,但对于马来说并非什么好事,因为伯乐会这样对待它们:“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伯乐会用烙铁打上印记,剪除长毛,削去指甲,并将其带上笼头,以符合人们需要它们做的事情。

在道德昌盛的时候,每个人都与禽兽混居,与万物相处一体,那时哪里还有君子小人的分别呢?人们都不会用智巧,而自然本性的保持就不会丧失;人们都没有私欲,便是素朴。在素朴中,我们才能保持自己的本性。

德就是道在外界作用中的表现形式,是养育万物的一种力量,要悟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少私寡欲,将璞玉还原为最初纯净状态,从而回归我们最原始的人类本性。在人类原始社会中,当大家只有生存这个共同目标,没有欺诈和隐瞒,更没有私欲,那时候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了区分。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资源,就出现了贫富差距、阶级划分,以及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差异。这时生存不再是主要问题,而更多的是如何占有和获取满足自己的私欲。

从此之后,人类开始将大自然中的树木、花草和动物视为资本积累,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更好,不仅有地方睡觉,还要住得更舒适。不仅有衣服穿,还要穿得更华丽。原本的人与自然共存已经变成了单方面的过度开采和获取。我们不仅磨灭了大自然中动物及植物天性的同时,也磨灭了他人的天性,如孩子们被家长常常辱骂或打骂,只因为一次未考好,或画了一幅画却被家人认为乱七八糟。

需知对方是孩子,而父母站在不同的角度,用成人世界标准来要求孩子是否合适?孩子拥有丰富想象力,如果家长因为自己受限于书本知识学校环境等而否定他们的一切,就是抹杀他们天性的行为。一切都是由于人类过大的私欲破坏了平衡,使得原本能够共存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庄子的这段文字表达的是对这种理想共存生活憧憬,我们希望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自以为是,以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身上,而应理解并尊重他人的不同情感需求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