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人海中隐匿于古老山林间的玄静先生李含光他的故事如同一本书中未被翻开的章节蕴藏着深邃的道家学说与

在唐代,道教茅山上清派的传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因被皇帝召见而离开了茅山,这导致经法传授断续,散失无存。李含光为了收集遗失的经法和重振道业,便请求离京返回祖居——茅山。他搜集了大量资料,并重新整理了一套完整的经法,为上清派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含光出生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他的祖先李弘曾任江夏太守。在避开王莽乱世时,他迁居到晋陵(广陵),从此成为广陵人。由于避讳唐高宗太子李弘,他改姓为李。家中尊崇儒学,父亲李孝威号称“贞隐”,精通黄老之术,与司马承祯结交甚深。

在年轻时,李含光就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师从江都的一位先生学习。当他十八岁那年,就因为品行清优得以成为一名道士,在东都洛阳龙兴观修炼达二十年后,再移居嵩山继续修行。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他前往王屋山阳台观向司马承祯学习。在那里,司马承祯即刻看出他的潜质,说:“你真是玉清境之客。”不久之后,司马承祯去世,但玄宗依然对他留下深刻印象,当他们再次相遇时,对他的才华赞叹不已,并询问金鼎之事。面对这些问题,李含光以超凡脱俗的智慧回应:“如果寻求长生,就象系风一样。”

玄宗感受到了他的卓识,便让他住持阳台观,以继承司马承祯的事业。期间,他勤奋地研究和修炼,不久便感到茅山道教所剩无几的真经秘箓,也开始逐渐消失。他于是决定回到故乡,将所有遗失的经典重新整理出来,为道教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时间推移,当朝皇帝天宝四年的十二月,一位亲自带着皇帝玺书前来邀请他回到宫中。但是,无论是如何美好的荣誉与诏令,都无法阻挡这位伟大的道士的心愿,最终还是选择归隐于茅山,从此与世隔绝,以静心修炼为度,其生活简朴而又庄严,让后人的敬仰至今。而这个时代,这个地方,这个人,他们之间构成了一段既历史又神秘,又寂静又辉煌的大史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