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道教茅山上清派的传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因被皇帝召见而离开了茅山,这导致经法传授断续,散失无存。李含光为了收集遗失的经法和重振道业,便乞请离京返回茅山祖居,并成功地使上清派再次在世间发扬光大。
李含光出生于唐高宗开耀二年的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其二十一代祖父李弘曾任江夏太守。由于避免王莽之乱,他们迁居至晋陵(广陵),从此成为广陵人。他的家谱中有许多尊儒的人物,他的父亲李孝威号称贞隐生生,精通黄老之术,与司马承祯结为方外交。
十八岁时,李含光开始学习道教,从师于江都的李先生。在中宗神龙元年,他以品行清优度为道士,在东都洛阳龙兴观修炼达二十年。后来,他又移居嵩山继续修道。
当时,唐玄宗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召他到洛阳询问修道的事宜。在一次谈话中,玄宗感叹地说:“我见到含光,就知道司马真人仍然在世间。”玄宗还询问金鼎之事,而李含光回应说:“如果寻求长生,就象系风一样。”
随后,由于对他的才华和智慧印象深刻,玄宗下诏让他住持阳台观继承司马承祯的传统。他在那里勤奋地弘道兼修,但最终感到茅山上的经法秘密已经流失,只剩下部分残留,有些甚至已不复存在。他于是请求回到祖籍所在地——茅山,以便重新整理这些遗失文本并恢复上清派的地位。
玄宗天宝四年十二月,又一次命中使携带皇帝玺书前往茅山邀请李含光入京,但他却借故称病辞谢,并再次请求返回原来的生活环境。这次请求得到了皇帝的理解和支持,不仅禁止人们在他的居住地采捕鱼猎,而且凡是吃腥的人也不得进入那片土地。这场事件不仅体现了皇帝对于这位大师个人崇拜,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佛教与道教的一种尊重与保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