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教的悠久历史中,茅山上清派自晋代南岳夫人魏华存降传扬羲以来,已经流传了数百年。到了唐代,这一派的传人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多次被皇帝召见,离开了茅山,最终导致经法断续,不再能完整地传授下去。李含光则不同,他请求离京返回茅山祖居,与众不同的举措使得上清派重新焕发活力,并且继续繁荣。
李含光出生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他的二十一代祖父李弘曾任江夏太守,为避免王莽的乱世而迁居到晋陵(即广陵)。因此,李含光成为了广陵人。他家世尊儒学,对黄老之术也有所了解,与司马承祯结为方外交好。
唐高宗开耀二年(公元682年)生长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里,十八岁时便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开始了他修炼之旅。在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他以品行清优度,被封为道士,在东都洛阳龙兴观修炼达二十余载。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李含光前往王屋山阳台观向司马承祯学习。在那里,他得到了司马承祯的一番赞誉:“您真是玉清境之客呵!”不久之后,司马承祯圆寂,但玄宗依然对他的才华印象深刻,便召请他至洛阳讨论修道事宜。当时谈话间玄宗感叹说:“我看你,就知道真人的魂灵还在。”对于金鼎的问题,也是这样回答:“道德是公正无私的;轻举手动,是不是就像天下有私?圣人存有训教;如果寻求长生,就要像风一样。”
随后玄宗命令让李含光住持阳台观,以继承和发展前人的遗志。这里,他不仅勤奋地研究经典,而且也致力于修身养性。然而,当他意识到茅山上的道教逐渐衰落,大部分真经秘籍散失或丢失时,他决定回归故土,将遗失的经文找回来,并重振这片土地上的道业。
在这一过程中,有一次由皇帝亲自送去诏书,请李含光入宫辅佐朝政。但是,由于身体原因,以及个人信念,他坚决辞绝并请求回到茅山。此后,一系列措施确保了一定的安宁环境,使得人们不能进入这些地方进行猎捕或采集,而那些食用腥味的人也不许踏足这些地方,这些规定都是为了保护当时正在努力恢复和发展上清派精神的人们,让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研读古籍和实践内功。这段时间里,上清派重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并且影响扩展到了整个江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