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笔下批判老子之诗犹如无为将无所不为的神奇力量展现儒释道三家出世入世对比的深邃哲理

《老子》这部经典,简称《道德经》,共享八十一章之长。它汇集了从古至今的智慧,广博而深邃,只需五千多字,便以“道”为核心,构筑了一座哲学思想的大厦。中国文化的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共同塑造;到了唐、宋时期,则是由儒、释、道三家主导。

在唐玄宗时代,《老子》被尊称为《道德经》,而庄子的作品《庄子》也获得了类似的荣誉,被称作《南华经》。正如庄周所言:“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即使是大诗人白居易,也曾撰写一首七言绝句严厉批判老子: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

缘何自著五千文?”

这首诗质疑的是:如果说老子的观点正确,那么他为什么要写下那么多文字?这种批评充满了对话者的误解和矛盾。

对于这样的批评,《 老 子 》 若能听到,大概会以微笑置之,不去争论,而认为事物本身既有光明也有阴影,有高处也有低处,这样才能达到大的境界。而万物都背离黑暗而拥抱光明,用冲激的气势来实现和谐。这就是说,无论你说话还是保持沉默,都不过是一种表达,最终还是由人来决定。你可以用笑容或讽刺来回应别人的评论,但最终结果都是相同的。

儒释道三家的出世入世观念有着独特的对比。在佛教中,即便是大乘佛教倡导普救众生,它仍然偏重于出世修行,并且通过心理学作为起点,然后探讨更高层次的问题。而儒家则强调入世,如孔孟之学中的《大学》、《中庸》,虽然也有一些思想涉及形而上,但其主要关注点仍然是在社会伦理方面。

然而,道家的思想,如老庄之 道,则更加自由,可以选择出世,也可以选择入世,或许既可以出又可以入,全凭个人意愿。这也是现代研究 《 老 子 》 的一个趋势之一,将其视作一种哲学思考,而不是单纯的人格修养或者丹药炼成路线,更不要提到将其误解为阴谋诡计的手段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各种版本的 《 老 子 》 ,每个部分都紧密相连,没有断裂,每一章节都是前后呼应,使得内容清晰可见。每个人阅读时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不同程度上的解读,如果没有通读全书,只依靠片段化地摘录然后自以为足够全面地理解,就容易忽略 《 老 子 》 中真正旨趣——无欲无恶,上善若水。如果我们能像品尝美酒那样细细品味整个书籍,那么我们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不再局限于表面功夫或权术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