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汇集了自秦汉以来的广博智慧,以“道”为核心,构筑了一座哲学思想的宏伟殿堂。中国文化史,在先秦时期,被儒、墨、道三家所主导,而到了唐宋时期,这一格局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儒、释、道三家的鼎立。《老子》在唐玄宗时代,被尊称为《道德经》,而庄子则是对老子的思想最深刻的阐释者,其作品《庄子》也被尊称为《南华经》。
即便如此,《老子》的名声和批评并存,“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其中包括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言绝句,他严厉地批判了老子的观点:“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这首诗质疑的是,如果说老子的教诲是至高无上的,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写下那么多字?
面对这样的批评,《老子》的态度可能会是一种幽默与超脱:“居其白处其黑,善处其下故能为其大!况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本真的态度,不必过分计较赞美与贬低,只需顺应自然之流动。
儒释道三家的出世入世有着鲜明对比:佛家倾向于出世修行,同时也强调入世救赎;儒家则重视入世伦理,同时也有形而上学的追求;而道家,则融合两者的精髓,可以既出世又入世,或兼二者或独取其一,都能达到心境自由。
现代学术界对于《 老 子》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种是从哲学角度进行深入探讨;第二种则将其视作个人修养和功夫实践的手册;第三种错误地将它归类为谋略学中的阴谋术数。而实际上,《 老 子》每一章节紧密相连,无论内容还是精神都呈现出了连续性的特点,每个部分都是前后衔接,不留间隙。
不同的人在读书理解时都会有不同的见解,但如果没有通读全书,只是片面的引用,便容易误解或者夸大其中某些观点,把它与丹 道等其他书籍相混淆,从而忽视了原著中提倡的纯朴、高尚和无恶之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老 子》被认为是重要的一部典籍,是除 《 黄帝内经 》 和 《 孟子 》 之外,还有一部重要的神仙丹药书目之一,即使现在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心灵启迪手册来看待,但其实这个厚重著作蕴含着丰富且复杂的情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