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老的祭祀活动中,有一项名为横寨唱船的独特风俗,它源远流长,承载着客家人对自然崇拜和文化图腾崇拜的深厚情感。横寨唱船不仅是多元宗教、民间习俗与民间艺术交融的产物,更是客家族群口传历史根谱的一种体现。
据《彭氏族谱》记载,唐朝时期,彭氏一族迁至寨坑定居,他们中的文武人才辈出,其中二十九世辅公长子彭珏公官至兵部尚书。横寨唱船便由彭氏先祖收集南康等地民间诗歌整理而成,这些诗歌结合其他民间习俗演化成了送大神祭祀活动,是彭氏一族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之一。
仪式中吟唱的大型组诗《木根源》,反映了客家族群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吟诗唱船,教化族人;“神船”的华丽见证匠心所至;正月十六送龙神,爆竹声中驱疫疠;舞龙舞狮来助兴,祭拜“神船”祈瑞祥;敬抬“神船”入水口,虔诚许下心中愿。
横寨唱船歌本在清代已形成固定模式,每晚从初六到十五夜,将《木根源》组诗九篇分为三部分分别进行:第一部分包括《根源》、《参拜》、《庆贺》和《劝文》,第二部分有《叹古人》、《伦理孝道》、《保当》和《慕遗徽》,第三部分则包含了前证、端本行、叙由以及逐节吟。此外,还有伐木、行船等生产生活内容,以及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尊崇伦理道德的事例,对后人的修身立德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整个活动持续16天,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六结束。在这期间,大致分为两大类:首五日用纸扎工艺制作“神舟”,然后从初六开始,以每晚一次轮流形式将“神舟”迎接并供奉于宗族各支系祠堂,由年轻男子轮番吟唱以表达敬意。这段时间内还会举办诸如拜祭、“神舟”巡游、“水口焚烧”等各种仪式,以及舞龙、舞狮、元宵、“腾龙绳”及武术表演等助兴活动,使得场面更加热闹繁盛。
起初,这个习俗只是几位姓氏家族之间的小规模庆祝,但自2007年起,它逐渐向外界开放,并吸引周边乡村居民参与,使得这个盛会变得更加壮观。而横寨唱船不仅是一种具有强烈仪式感的祭祀活动,而且也传递了人们对自然友好共处与中华优秀文化推崇的心愿,为研究客家农耕文明及客家文化精神提供了宝贵资料。在2009年,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于2020年被升格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赖联明 吴明能 薛华平 杨晓明 卢明亮 记者李传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