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今年64岁的我出生于苏州相城,在江南水乡长大,一直对船文化情有独钟。15岁的时候,我便开始跟随师父学习船模制作技艺,迄今已经积累了近50年的创作经验。
这些年来,我造船无数,件件栩栩如生。“许多以往的水乡风貌,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我创作这些船模作品,就是希望通过它们去展现辉煌灿烂的文化,为大家留下一些珍贵的记忆。”我说。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如今,大运河这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正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为了用船模作品讲好运河故事,我再次“扬帆”出发。去年,我开始对“运河”系列的作品进行构思,并先后6次前往书店“取经”,为创作积累素材,还足足购买了30余本展现运河沿岸风光的书籍。
对于我来说,能够搜集到的参考资料越多,能做出来的船就会越逼真。“以往可以查阅资料特别少,很多还都是简笔画,现在信息发达,可以搜集到一些上了些年头的摄影作品,参考价值很高。”对我来说,创作船模一定要参考实物或真实的影像资料,这样才可以做到栩栩如生。我会为了创作一件作品,不远万里,对省外的一些博物馆寻找灵感,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精准再精准。
在我的眼中,最好的做船材料是血柏木,这种材料不易腐烂、密度高,更适合打磨。但血柏木较为难以获得,而且不易打磨,一条船做下来,要耗时一个月,但造价高达万元。不容易取得就更珍视它,这种执着也许正是苏作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在这位非遗传承人的手中,“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这项苏州市级非遗得以焕发出别样光彩。我制作的仿真船模作品已经累计受邀参加海内外展览20余次,并被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
要传承好大运河文化,只要填饱肚子就够了每个月领到手退休工资只有1500元左右,但做一只boat model却要花费上万元这样的拮据生活,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我乐观地说:“文化是无价财富,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传承好、利用好。我只要有基本生活保障,就能填饱肚子。”
家人的支持,也是我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力量源泉,无论是在书店找寻灵感、网上搜集资料还是木材市场购买原材料,他们都会力助至此。这份坚持,是我们家族几代人共同维护的大事业,让江南水乡和古老技术永存世间。而这个愿望,也正是我继续努力向前的动力之一——将我们的苏州技艺和江南舟楫艺术带入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地理与历史背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将自己与这一美丽而深刻的事物紧密相连,使其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即使面临困难挑战,我们仍旧坚持不懈地追求完美,从未放弃过梦想,而这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和满足感。如果你愿意加入我们这个故事,你将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那是一种心灵深处流淌的情愫,它超越时间与空间,将让你与所有参与者产生共鸣。在这里,没有成功或失败,只有不断探索、尝试并享受过程本身,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份纯粹的心态:爱及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文明所赐予我们的礼物——知识与技能。在这种精神驱动下,我们不会停止前进,因为每一次踏步,都离着一种可能性的实现更加接近。而且,有时候,当你站在某个地方,看着周围充满活力的景象,你会突然意识到,那个瞬间,你成为了那片土地的一个小小守护者。你知道吗?当你的脚步停驻于某一片地域时,你其实是在选择自己的归宿。当你决定投身其中,与之结缘,便成了一名守护者。这不是简单地站立,而是一个全方位参与者的角色。你是否准备好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请随我一起踏上这段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