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道家农桑通诀集垦耕篇之四教化自然开荒春夏秋

在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中,王祯农书的《农桑通诀集》是对农业技术和实践的一种总结。其中的第二篇——垦耕篇第四诗解,讲述了斵木为耜、揉木为耒,以及教化天下垦耕首功春夏秋开荒的故事。

易大传记载说:“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以敎天下。”周书则提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始作陶器冶炼斤斧,为 耒耜,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这就是农业事业的开始。当尧时期,由于洪水泛滥和草木繁茂,使得五谷难以成熟,因此禹通过砍伐山林并焚烧山泽,使得九州之地变得适合种植和耕作。后稷继承这一遗产,对民众进行稼穑技艺的传授,让他们学会如何栽培五谷,这也促进了农业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垦”指的是开荒除草,“耕”则是犁地。古代“畊”的字形如井田制,即将土地分割成方形的小块。今天我们用“来”代替“井”,因此称其为“耕”。汉朝赵过作为搜粟都尉,在广泛开辟田地之后,被后人视为典型的开荒行为。而对于各个季节进行垦荒工作,我们有不同的方法。在春季称之为燎荒,用火焚烧野草;夏季叫做掩青,将杂草覆盖土壤;秋季则是芟夷,将杂草一律砍倒,再放火消灭,然后再次播种。这套体系不仅体现了当时的人类智慧,也展示了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智慧。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