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不成微明6道物所道文子(通玄真经注卷之七)诗解反问何需言语六道自在

至德至畜,自生不息;至仁至积,恩重情深;至义至宜,合于众适。君子重义,小人重利。愚者先迕后合,不知所止,用之丧躯;圣人先合后迕,不言而信,不期而当。

利害相反,祸福相倾,不可不察。教本乎君子,小人被其泽。老子曰,有功离仁义即见疑,有罪有仁义必见信。故治国乐所以存,而虐国乐所以亡。

慈父爱子非求其报,不可内解于心;圣主养民非为己用也。老子曰:慈父之爱子者,以性不得已也,以恃其力、赖其功勋而必穷,有以为则恩不接矣。

故用众人之所爱,则得众人之力;举众人之所喜,则得众人之心。此乃天下一家,用众所爱得众力,是以能知始终,一致万象。此乃自然分界,无官自治,为天下立命,是谓真情泽被,无为自化,此乃修身处世的根本,也是治国安邦的法则。

此篇文中提到的“无为”、“六道”,都是哲学上的概念,“无为”指的是顺应自然规律、避免强制干预的状态,“六道”指的是佛教中的轮回转生过程,即生物生命在诸多世界间不断转生的循环。在这里,这些概念被巧妙地融入了儒家的伦理观和政治思想中,以表达对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的高层次理解和追求。这一段文字通过反问的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些哲学原则背后的深意,以及它们如何指导我们的行为与思考方式。

文章中还提到了“微明6道物所道”,这可能是对古代某种哲学或宗教体系的一个隐喻描述,它似乎在暗示一种超越常人的认识能力和体验水平,同时又涉及到宇宙间各种现象与秩序的一种普遍原理。这一点与《易经》中的“大哉乾兮,大哉坤兮”的开篇语气颇有相似性,都渲染出了一种宇宙宏伟、神秘奥妙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触摸到了宇宙万象之间最精髓的一点,从而获得了一种超脱尘世琐事的心境和视角。

总结来说,这段文字充满了智慧与启迪,它通过结合儒家伦理、佛教哲思以及《易经》的宇宙观来展开一个关于如何正确理解并实践生活中的意义的问题讨论,并试图引导读者从个人的修养到社会的大格局,再到整个宇宙的宏观结构上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无为”的态度,以及他如何将这一概念应用于不同的层面,从而达到一种全面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富有挑战性的议题,但同时也是极具吸引力的,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存在本身最核心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活出真正的人生?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