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之治下的农桑智慧集,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第二篇《垦耕篇》,第四首诗中蕴含了“因时因地”的智慧,如同薙氏在秋风中芟草,寻找冬季耜作的机会;而柞氏,则如园艺师般,将杂草除去,后留出的土地,就像是等待着种植的沃土。
诗中的崔寔四民月令,为我们揭示了正月土气上腾、陈根可拔,二月阴冻毕释、美田缓土,以及三月杏花盛开、沙白轻土的田地状况。而五月六月,则是麦田的最佳时期。诗人提醒我们,在泊下芦苇地内,用劙刀引之,以犁镵随耕起墢,省力又效率高。在山间或老荒地多树木者,不得不用镢劚去余有不尽根科,这需要熟铁锻成镵尖,以免损坏根株。经过暑雨之后,再用牛曳磟碡或辊子于所斫根查上和泥碾之,使其干燥后挣死,一二年后便可耕种。
林木大者则需鄢杀之,即剥断树皮,其树立死;叶死不扇,便任肿奇。三岁后根株茎朽,以火烧之,则通为熟田矣。这就是无为而治下的农桑智慧,让自然生长,而不是强行改变它。这也体现在周礼中的薙氏掌杀草和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的季节进行操作以达到最佳效果。
最终,《载芟载柞,其讲泽泽》的意思是说,在芟草除木之后,可以开始新的耕作,这正如古代诗人的见解:“载芟载柞”,即先将杂草刈除,然后再刨去树根,使土地疏松湿润,便于耕种。这种无为而治的方式,不仅能让土地保持活力,还能使农作物得到充分发展,是一种既实用的又符合自然规律的农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