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见 道教对于老子的神化,是持续千余年的一项庞大工程,这项工程是由历朝历代教内和朝廷、社会共同完成的。最早对老子地神化,应该是从孔子和庄子开始的。
《史记》云: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孔子去,谓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这就是“犹龙之叹”的来源。后世有些老子的画像、塑像的形貌,也是有意无意地融入龙的一些面貌特征来创作的。
庄 子在《南华经·大宗师》里,对“真人”表达了极高的赞誉。而在《南华经·天下》里,由庄 子叹道“关尹、老聃乎,大宗师哉!” 汉初黄老道盛行,加强了老子的地位一再攀升,更具有了神秘、传奇色彩。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莫知其所终。”又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岁,以修道养寿也。”这对于修道养生的问题,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对于社会影响深远。
汉代以后,在历史上的不同阶段,都有关于 老子的不同的传说和解释。在东汉时期,由于黄帝文化兴起,一些学者将黄帝视为太阳,而将 老字同列黄帝一起尊称为太阳两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到了宋代,当时的人们更加崇尚儒家文化,他们认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更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他们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普及这些理念,并且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一过程中,他们借用了一些先前的思想,如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以及佛家的慈悲心怀等概念,将它们融入到儒家的伦理体系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即一种以人类利益为中心,并且追求个人的精神成就,同时也追求社会和谐与进步的价值观念。这一新价值观念逐渐渗透到整个社会层面,对人们的心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人们更加重视个人修身自励,以及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善现实世界的情况。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哲学思想不仅限于文人士绅之间,它还扩散到了普通民众身上,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这个新的价值观念,以及如何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新时代。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官员利用这种哲学作为指导原则,在治理地方的时候采取一些实际行动,比如减轻农民负担,让土地分配更加公平等措施,这样的做法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而且也有助于缓解农民阶级对封建制度不满的情绪,从而稳定了国家政局并促进经济发展。此外,这种哲学还鼓励人们要尊敬前辈,要遵循传统,但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创新,不断超越自我,以达到个人的完善和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 老”这一概念被赋予更多象征意义,被看作是一个代表着智慧、高洁与永恒存在的人物形象,而不是单纯的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一个具体的地位或职务。他被看作是一位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光明未来的人物,他的话语、行为都被认为具有启迪人心的大智慧。这一点体现在他著名的话语如:“夫唯精一,可以名诸侯;夫唯多变,不可长守。”这里面的含义很广泛,可以用来解读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管理组织的问题,比如个人品质的问题比如此类的话语总是在提醒我们保持专注与坚持,同时也要灵活适应变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目标能够实现,有助于我们不断前进并避免失败。在这个意义上,“ 老”成了一个既反映过去,又预示未来的象征性存在,它不仅代表着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也代表着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理需求。一句话来说,“ 老”已经成为了一切文明交流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情感财富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如果把他的话应用到现代,我们会发现那里的智慧仍然那么清晰,那么直接,那么有效。他提倡的是一种平衡自然生命力的状态,他提倡的是一种积极参与宇宙事务但又保持内心宁静的心态。他提倡的是一种自我完善但又从容接受变化的心境。他提出的是一个人生格调协调平衡全面发展的人生哲学,他提出的是一个让人类回归本源,与自然相通,与宇宙共鸣的心灵状态。在今天,如果我们想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就必须回到这些基本原则上去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