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祖之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浅究其意,乃是指出凡身之为大患。凡身,即肉体,受五欲七情所困扰,是心灵的重负。故而道教主张修炼,以超脱凡尘,达到精神自由。
在道学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观点表明了对物质世界的看法:一切皆无常,无实有幻。因此,对于肉身(色身)也应持此态度。佛教认为肉身如同臭皮囊,可弃可取;儒家则强调身体是父母所赐,不可损害;而道教则主张“积极有为”,即使认识到肉身虚幻,也视之为修炼的基础。
在现世中,我们与肉体斗争一生,其活动都围绕着维持生命,不断修补,但终将衰败、腐朽,最终归于尘土。这是一生劳顿,每日奔波求衣食以避寒冷、饥饿和渴望,却仍旧处于危机之中。因此,“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中的“大患者”即是这些烦恼和痛苦。
然而,如若无了这具假象的肉体,又将如何去修行?如何证得真实存在?正因为如此,“及吾无身,我何患?”这里的“无形”的意思就是超越了对物质世界依赖的一种境界。在这一层次上,便能实现真正的心灵自由,而不是被外界束缚。
庄子曾说:“藐姑射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这描述了一种超然自立的人格状态,他可以不吃饭,不喝水,却不会感到饥饿或口渴。他游历四海,在云端驾轻就熟,与飞龙共游,这便是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情景。而我们追求的是这种精神上的自由,而非物质上的享受或拥有。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习从内心做起,从生活的小事做起,用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挑战,将负面的情绪转化为正能量,让自己成为他人的榜样,化解矛盾,用善良感染周围的人,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责任。这便是在现世中的修行,一种积极向上、不断提升自我、净化心性的过程,是通过不断地自我提升和自我净化来达到忘我的境界,即忘掉自己的小我,使自己更加接近自然规律,更接近宇宙本源——道德天地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状态。
最后,要注重养生与摄生的结合,这两者都是为了延长生命力,但它们目标不同。一方面要通过养生来保持健康,如饮食节制、适度运动等;另一方面要通过摄生来防御外来的伤害,如避免疾病侵袭。此二者相辅相成,没有哪一个独立存在,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医师,同时也是自己的工程师,用智慧指导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就像用技术指导制造品一样精确高效。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历史的大舞台上,被赋予了选择命运的话语权,并且拥有一切改变未来的可能,只需把握住它,就能开启属于我们的新篇章——既是个人成长,也是社会进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