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任法融道长具有深厚的道家家思想履职期间不断探索反复思考以期推动中国道教文化

任法融,甘肃天水人,1936年出生于一个务农的家庭。幼年丧父,他是家中最小的弟弟。其外祖父是一位清末秀才,对儒学有深厚的造诣,其父亦受其影响而通晓四书五经,并常阅读佛道经典。任法融自7岁起在乡塾读书,14岁因家庭困难辍学,在家自修儒家四书。

1952年,他19岁时到陕西龙门山游览,感受到这里的自然之美和历史文化,从此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龙门洞道院中,他结识了多位道士,与他们共同生活、学习,并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正式入道,拜王嗣林为师,与他学习斋醮法事及科仪。

任法融虽然习得经韵,但他更重视阅读《道德经》等重要文献,以期探索更深层次的哲理与实用价值。他在1955至1958年期间利用业余时间研读这些著作,不仅增广见闻,更获得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随后,他离开龙门洞,在楼观台道院挂单继续他的修行与研究。在梁宗和老人的指导下,他又系统地学习了一些儒家的经典。此后,再次回到《道德经》的研究中去,对其进行深度解读并撰写注释。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楼观台遭受冲击,大部分设施被占用或破坏。但任法融仍坚持不懈地生活在那里,与其他同伴们一起种植庄稼以维持生计。在这段艰苦时期里,他更加珍惜信仰,为自己心中的《道德经》寻找新的解释和意义。

1978年之后,当局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后,楼观台再次成为属于自己的空间。1980年代初期,由于资金短缺和建筑损坏的问题,他们需要筹集资金来维修寺庙。这一过程中,任法融不仅忙于管理,还抽空继续着对《道德经》的注释工作,最终完成了一部全真派注释版本,这本书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除了这一篇幅10万字的巨著之外,任法融还完成了包括《太上老君养生十四字诀》、《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周易参同契释义》等多部作品,其中许多都已出版。他既是一名学者,又是一位经验丰富且组织能力强的监院,是中国当代知名的 道教界人物之一,被推举担负各种职务,如政协员、常务理事等,同时也享誉全国各地以及国际社会。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