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无为而无不为上仁治道的智慧文子诗解通玄真经注卷之十

常无为而无不为:治理之道的智慧(文子诗解,通玄真经注卷之十)

老子曰:“治大者,道不可以小,地广者,制不可以狭;位高者,事不可以烦;民众者,教不可以苛。事烦难治,法苛难行,求多难赡。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石称丈量,不厌约则易成,不厌省则易治,不厌寡则易赡。”

故功不厌约,以简化标准;事不厌省,以减少浪费;求不厌寡,以控制私欲。如此,则标准合理即成功可望,一切非必要的劳动都能节省下来,使事情变得容易进行。

然而,小辩害义,小义破道,大道小则不能通晓,最终必须简化到最为精髓所在。此乃河流逶迤以致远、山峰陵迟以致高、大道优游无为以生化之意。

那些仅精通一技、了解一事、一能的人,只能说些具体细节,而无法论及全面系统的事物。而调音师亦如是,小弦急,大弦缓,其它人亦应贱者劳心贵者佚身。

至于圣人的言行,他们施仁政、信守诺言、威严有力,这皆源于他们与天地同气,与万物共生。三王虽善,但未达到完全无心状态,而五霸虽然诚实,却因外表表现不足以为威仪。

因此,有了合适的方法,即使法令少,也足以治理国家,无此方法,即使法令繁多,也只能引入混乱。这正如大道要紧紧抓住要点,无端繁复便会陷入困境一样。在没有正确指导下,即使法规充分,也只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和混乱。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