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为才能无所不为的自然景观中,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集2垦耕篇第四诗解”以斵木为耜、揉木为耒的智慧启示天下春夏秋开荒之道。易大传记载了神农氏创造耜和耒,教化全民,使得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周书则提到,在神农时代,天降粟米,让人开始种植和加工,这标志着农业事业的开始。当时尧治下的洪水泛滥,五谷无法成熟,大禹通过砍伐树木并焚烧山林,最终使得九州土地适合种植和耕作。
后稷继承了这一传统,对民众进行了更深入的教育,使得五谷庄稼更加繁荣昌盛。这一系列措施构成了农业兴起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垦荒与耕作成为了第一位要务。而“垦”字含义是除去荒地,“耕”则指犁地。古代文本中用“畊”来表示犁田,但这是根据井田制而来的;现在我们使用的是来自于“来”的声音,所以称之为“耕”。汉代赵过作为搜粟都尉,他广阔地进行了垦辟工作,现在人们常用这个词汇描述开荒活动。
在这段时间里,有三种不同的季节性活动:春季叫做燎荒,即在草丛茂盛的地方燃烧,以清理杂草,为新生的植物提供空间;夏季则是掩青,即在草长至一定高度时覆盖它们,并让其成为肥料;秋季被称作芟夷,它包括先用刀子将所有植物切断,然后晾干并放火,将所有剩余部分消灭掉,从而准备好新的土地。此法有效减少劳动强度,同时促进土壤肥力恢复,为接下来的一年提供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