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任法融道长身为道家的创始人物他的智慧和力量深受人们敬仰

任法融,甘肃天水人,1936年出生于一个务农的家庭。幼年丧父,他是家中最小的弟弟。外祖父曾是清末秀才,对儒学有深入研究,他父亲也受其影响而通晓儒家四书,并常读佛道经典。在乡塾读书至14岁后,因家庭经济困难,放弃学业,在家自学儒家的经典和实践农业事务。

1952年春节后,19岁的任法融到陕西陇县龙门山游览,当地道观环境美丽,他听说元代道士丘处机曾在此得道,便留下并拜师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道教产生了信念,并正式成为一名道士。

王嗣林道长是一位精通斋醮与科仪的高级宗师,但任法融并不满足于只做经忏。他认为,虽然经忏重要,但更深层次的是修真延寿、探究宇宙造化之源及万物消长之理。这使他专注于阅读《素问》、《黄帝内经》等医药文献,以求提高自身修为,同时也能帮助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

1957年冬天,任法融离开了他的老师,与梁宗和道长一起前往楼观台继续他的修行。在这里,他不仅学习了儒家的五经,还特别注重《易經》的研究,这对于他的哲思有着重要影响。此后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致力于研习《道德經》,并开始撰写自己的解释作品。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寺院被迫关闭,而楼观台也不例外。但任法融坚持在那儿种田养活自己,即便是在艰难时期,也没有放弃对《 道德經》的研究。他通过这段艰苦卓绝的时期,更深刻地理解了老子的智慧,从而决心用自己的见解重新阐释这部古籍。

1978年政治形势发生变化之后,一些宗教自由政策得到实施,使得楼观台恢复到了原有的状态。1980年代初期,由于资金短缺和维护需求,任法融积极筹集资金并组织工人们进行维修工作。他利用闲暇时间继续撰写关于《 道德經》的注释,最终完成了一部全新的注释本,该书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除了这一著作之外,任法融还撰写了其他几部著作,如《太上老君养生十四字诀》、《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以及周易参同契释义等。作为一位虔诚的全真派人物,他以其对古籍深厚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爱戴,为中国现代文学界贡献了一份宝贵财富。而且,不论是在管理宫观还是指导新入徒,都展现出他无畏努力、勤勉奉献的一面,被选为政协委员、省市区领导职务,是当代中国知名的一位学者及领导者。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