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子盖有道之士。中年以来,意此老人固已飞昇变化,倡云将而友鸿濛者久矣,恨其不可得而见也。己卯之冬,流闻师在海上,被安车之徵。明年春,果次於燕,驻车玉虚观,始得一识其面。尸居而柴立,雷动而风行,真异人也。
与之言,又知博物洽闻,於书无所不读。由是日益敬,而愿执礼者,不可胜计。此时二、三遗老亦乐与之游,其餘可知也。
居无何,有龙阳之行。当使者再至,我始啟途而西,将别道眾请还期,以三载为限。我于辛巳夹钟之月出发,并未忘记当年的约定。当我入居燕京大天长观,从疏请也,那个月七日的景象如同梦境一般。
噫!今人将事行役,如同榜徨,有离别的可怜色。我师的这次行走,是崎岖数万里远方的旅程。在版图未及的地方,在雨露无法覆盖的地方,即便是那些礼遇我的人们,也不过如此。而我所历经过的情形,与衣食、草木、禽虫等一切都有详细记录。我目下日子匆匆逝去,而征序已经交给我了。这四海广阔万物滋润,即便有了大智,也难以遍知尽识,更何况是外界的事情?
所以,我只好依靠传记来探索。你看,这集中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新发现的事物,还包括了对到达极人的理解,以及随机应变的义务。在戊子秋后二日,当我住在西溪时,一位名叫孙锡的先生为我撰写序言。
父师真人长春子,本姓丘氏,全名处机字通密,是登州栖霞的人。他未冠出家,便拜重阳真人为师。后来,他住在龙门山头,为期十有三年。他修炼到了极致,最终学道成就。但他晚年回到海上。那一年,我在登州和河南之间多次被邀请,但因为一些琐事,最终没有前往。一年之后,他又被莱州昊天观邀请去,但他婉拒了。这之后,又有一位使者从大梁来邀请,但由于山东地区被宋军占领,所以他回来了。
那一年八月,大帅李公和彭公到访,却仍然不能说服他留下。但莱州主管却说:“你若能让我明白你的心意,那么即使要走千里路,你也不必带着这些重担。”于是,他告诉他们:“我的道路早已决定,无需问询。”当时蒙古皇帝派遣侍臣刘仲禄带着虎头金牌前来邀请,说:“如果朕亲自前去,便宜处理。”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终于确定他的出发日期,因为鹤鸟出现预示这一点。不久,我们又收到了宣告他的起程消息。一开始,我们准备五千兵力迎接,但是最终我们选择二十骑自愿人员前往,因为其他计划会引起误会。而当我们抵达益都时,我们才知道真正的情况——那些地方的人们并不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们自己就能够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很快返回了原路。
总结一下这段经历:虽然我们曾经想用武力解决问题,但最终证明用和平方式更有效。此后的岁月中,每当有人提及“长春”,大家都会想到这个故事,就像提到“北庭招”的时候一样。在那个时代,没有比北庭招更令人向往的事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