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人不宜踏足天然道观,共赴一梦情深思君泪未干。世间千变万化,唯有道教文化如一梦。回忆王光德道长二三事,如同岁月静好中的一场遥远的旅行。
记得那年春风拂面,我与杨世华道兄分享了他撰写的《怀念道兄王光德道长》。我连看三天,每天几遍,每遍皆是泪水滟漾。我告诉杨世华:“每次看到这篇佳文,都能感受到你对王光德道长的深厚感情。”他回复我:“我是哭着写完的。”
我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情感波动。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立刻又陷入了沉思和怀念之中。痛哉!时间仿佛在无声地流逝,我们曾经共同度过的时光,如同昨日重现。
在武当山上,或许仙人还会想起我们这些凡人。但我们常常在梦里梦见已经羽化二十年的王光德道长。在那个宁静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他以一种超脱尘世的人生态度,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年后、二十年后,又能有人像我们这样常常念起别人的吗?古今无限难忘事,竟多孤唱起三更。不论是在紫霄叹息的地方还是空寂的心灵空间,只要有相似的遭遇,就能够理解彼此的情感共鸣。
提到武当山上的王光德道长,其名望与仁心,我早已耳闻。他亲自驾车来到我所在的清宫,是一次难忘的邀请。那是在1993年的阳春之交,当时我正在中国道学院高功研修班结业后的第二年,在洛阳下清宫担任住持。
那是一个上午,我正沉浸于安逸之中,被知随叫醒。当时,他带来了几个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他们专程前来参加函谷关老君圣诞庆典活动。我为他们准备茶点,并进行了一番热烈欢谈,从黄老学说到真武大帝,再到国内外关于真武大帝研究的情况,我们的话题丰富而精彩。
谈及洛阳下清宫的大殿被拆除,那是一段令人伤心的事情。大殿供奉的是真武大帝,而永乐皇帝想要塑造一个雕像却一直找不到满意的人才,最终选择了凤翔八十余岁的一位老者。这位老者以其卓越的手艺赢得了皇帝的心,让永乐皇帝将自己塑造成了一尊披发跣足宝剑收执的大型真武雕像,这样的传说让人印象深刻,也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敬畏之情。
再次见面,是在1998年的春天。那一年春季特别温暖,大人们都穿着单衣。我作为湖北省道教协会举办“第二届 道教经韵知识”讲师之一,与众多学员一起学习。在开学典礼上,我惊讶地发现身为湖北省、中国全国著名高级宗教人物兼职领导人员之一的地位,却被称作“任当家”。虽然我已经离开洛阳,但这份尊称仍然让我感到温暖和珍贵。而他则成为湖北省、中国全国著名高级宗教人物兼职领导人员,对我的友好态度和支持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第三次见面,是在2000年的夏天。那时候,他作为湖北省、中国全国著名高级宗教人物兼职领导人员,对我的友好态度和支持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提出希望将未来有关武当山的事宜请我去讲授,我自然欣慰并表示愿意帮助。此时他的位置更加显赫,不仅是湖北省,还涉及国家层面的重要工作,这让我由衷钦佩且激动非凡,同时也引以为豪,因为能够认识这样一个伟大的宗教学者,而且我们的关系还如此紧密相连,即便是我现在也是很荣幸的一笔财富!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01年的冬季,那时候他刚刚羽化登仙。我悲伤欲绝,将自己的第一本书《手印研究》送给他,并请求题字。这本书是我毕生的努力成果,也是我第一次出版,因此意义重大。他给出了三个选项,让我自由选择其中一个用以装饰书籍,这让我既感激又惭愧,因为这样的赞誉对于任何作者来说都是极大的鼓励。而最终,《手印研究》因他的题字被香港青松观资助出版,2002年正式发行,此事令整个社会都震动,有益于推广中华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真正的手法实践方式,以及它如何影响现代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此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