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若金汤的燕翼围绕着中国十大民居人物们在其中寻觅着历史的痕迹

客家摇篮中的民居——固若金汤的燕翼围

站在虎形门罩的大门前,眼光由墙脚往上走,斑驳的麻条石、灰褐的三合土、错落的青砖、嶙峋的牙子檐……整扇墙体如同一块不经装饰的客家大蓝布,从帘杆上垂下来,不仰头,看不到顶,一仰头,直冲天际。仰望燕翼围,不只惊叹于它的高度,更折服于它的厚度与深度,其厚重的历史和完备的防御体系,吸引着众多访客前往探秘。

燕翼围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龙南市杨村镇,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经历了370多年的风雨依旧坚固如初。燕翼围底层用一块一块重约百斤的麻条石浆砌而成,墙脚至墙体3米间的墙厚2.05米,第二、三层面砌火砖、内夹泥砖,是客家人常见的一种“金包银”砌法,墙厚1.45米,第四层砌火砖并留有0.85米的过道作为战时来回运动通道。

用坚实的大理石来实现围屋备战备荒强化防御功能,这是燕翼围设计精髓。二三层四周布有58个枪眼,上方具备全面的作战功能,以便在高楼上打击百米之外敌人。为了防止敌人堵截,还辟有两口暗井,一为水井、二为储粮食旱井。

传说四楼土墙是厥粉做成,一旦遭到长时间攻势土墙也可以作为备战充饥食物。在北侧离地约1米处凿有一口可起“门铃”作用的小窗户,用以呼唤室内的人来辨识身份。当晚归或串门的人只能靠这个看似弯弯绕的小窗户叫喊室内的人来开门。

大门券顶还设计了注水孔,一旦敌人火烧,可以注水灭火。在1944年8月日军轰炸杨村时,以此为重点投放炸弹,只破坏了一角壁体,无一人伤亡。

为什么要耗费巨资建造如此坚固?这就不得不提起明末清初那段战争频繁的时候。杨村镇旧称太平堡,与广东连平和平交界,是游寇活动较多的地方,因此需要这样的安全措施。而赖福之结合早些年的避难经验,将古训“高筑墙广积粮”的理念付诸实践,为儿孙安定而奋斗了一生。

公元1650年开始购料筑基,并花费27年工夫历经3代,最终在康熙十六年完成。这座高大的建筑不仅是一种对抗外侮的手段,也是一个家族精神象征,让后世赞叹先人的智慧与勇气。此乃客家的文化瑰宝,对中国建筑艺术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意义。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