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书法作为世界六种古典文字之一,至今仍在传承,但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此,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会和展览具有重要意义,旨在保护、传承和发展彝文与彝文化。研讨会围绕了五个方面的论题:彝文产生、称谓与概念定义、历史发展、结构形式与审美特征以及传承与发展应用。
曲木铁西教授认为,原始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对于文字产生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还指出苏美尔文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它后来演化出了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多种民族字母。而中国的维吾尔、蒙古、满族等民族则从阿拉伯数字中演化而来。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向永贵老师认为,从刻木记事到象形文字,再到表意文字,最终形成了音节文字,这一过程历经数千年。在这期间,每代以25-30年为一代共计360代,因此阿布笃慕之前有9000-10800年的历史。
刘云副研究员认为,古彝文是一种表意方块文字,与汉字同样采用象形、指事、会意三种造字方法,但其组合方式不同。此外,由于自创制以来主要沿用象形及其他两种造字方法,所以至今形声字很少。
王明贵研究员提出了“韪书”这个概念,以此称谓彷徨中的传统艺术形式,并界定它为以彝族文字为工具和对象的一定审美价值线条组合形式——即作品,以及相关书法观念及理论。此外,他还勾勒了“韪书”的从作品层面的实证到理论意义正式形成的过程。
李乔将“韪书”视作可以成为艺术品,而罗正富使用了这个概念。《中国彝文书法选》出版后,“韪书”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这本选集提供了实证,并且1998年的《明清彷徨汇辑》、《 彷徨笔帖》的出版使得“韪書”从作品层面的实证到理论意义正式形成。
刘云认为古彌文不仅仅是注音符号,更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可以发现其不可替代价值。卢拉伙老师提到了对立统一美等多个方面,使得整个系统更加完整。而麦吉木呷老师和阿牛木支教授强调结合结体布局才能写出更具吸引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