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不应该将勤睦楼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来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吗

客家文化,实则是深植于农耕的根基。居住在偏远山区的客家人,以农业为主导,土地成为他们生产力的根本。耕地分为水田与旱地两大类,其中旱地又包括坝和畬两个概念,无法种植水稻,只能栽培耐旱作物如甘薯、芋头和花生等。在田和坝畬之间的界限,可以简述为:田适合种植水稻,而坝通常位于河边,不易灌溉;至于畬,则指的是山上无水的带状旱地。这几百年来,这些景象不断在客家人的土地上演绎,每一次都令人感慨万千。

客家的佃农对拥有水田感到幸运,因为有了水田可以种植粮食,即使只有几分也被视作理想家庭之一,因此便产生了“五石种田”的传说。一位姑娘听闻男方有“五石种田”,即每天早晚都能吃到鸡粥和炖饭,便愉快答应婚事。然而,她嫁入后才发现那片不足半亩的小块土中竟隐藏着五块巨石,使得耕作极其不便。而关于“朝朝吃鸡粥,夜夜食炆饭”这段描述,也不过是每天清晨鸡鸣时就起床吃完粥,然后去劳动,一直到下午蚊子出现时才能坐下来享用晚餐,这样的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生活在河边的人们主要以种植杂粮为生,如番薯、芋头和番豆等。在一些地方,如角口坝、黄沙坝、下坝、大坝以及石下坝等,都以“坝”命名,这些地方主要用于种植这些耐旱作物。

而那些分布在山坡上的畬地区,更是生产条件艰苦。攀登陡峭的山坡空手行走已然辛苦,更何况要进行劳动,“耕至天际”——即使白云掠过面前,还要摘星星,可见客家的辛勤付出。不过,他们并没有放弃,只是在坚硬的地面上垦荒耕作,将生命延续下去。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通过读书传承家族遗产,在贫瘠的土壤里孜孜不倦,他们像金凤凰般从窑洞中飞升,是对客家爱书情怀最好的诠释。

这种深厚的农耕文化,对后来的每一代儿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勤睦楼里的门联“勤俭传家宝,睦和处世真”,正好反映出了客家的勤劳节俭,以及邻里团结睦族的情谊,也是展示客家文化精髓的一环。此外,勤睦楼还收藏了各式各样的古老客家农具,让大家亲身体验那份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是探索历史文化的一扇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