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实则是深植于农耕的根基。历经几百年,它们在山区土地上织就了丰富多彩的故事。客家人以农为主,以土地为根本。他们的耕地分水田和旱地两大类,其中旱地又细分为坝和畬,前者不能种水稻,只能栽培耐旱作物;后者则是山上的坡地,无水之处,用以种植甘薯、芋头等。
客家人的生活中,拥有水田的人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租用他人的土地来耕作。解放前的家庭,如果能有几分水田,那便是一件不小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能够种植稻米,有稳定的粮食来源,这对于当时的客家人来说,是一种相对优渥的生活条件。
而那些居住在河边的人,则主要依靠耕坝来种植杂粮作为主要食物来源。在某些地区,如粤东的一些地方,因其名称中含有“坝”字,如角口坝、黄沙坝等,这些地方主要生产番薯、芋头、番豆等作物。
至于畬,即位于山坡上的居民,其生存条件更为艰难,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客家人凭借自己的双手,不仅仅生存,还繁衍出了更多生命。这一代又一代,他们都坚持在崎岖的地形上耕作,不轻言放弃,而是在这里读书学习,将知识传承下去,即使如此艰苦,也没有让他们动摇过心志。
这种深厚的农耕文化,对每一个走进勤睦楼的大门的人来说,都是一次回顾历史,一次体验文化的手段。而勤睦楼中的各种陈列品,更是让人们直观感受到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