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西南部的迷雾缭绕山谷中,一种独特的建筑物屹立,它由泥土层层堆砌而成,形状庞大、结构坚固,人们称之为土楼。福盛楼是一座直径77.42米的内通廊式圆形土楼,是目前已知直径最大的这种类型之一,位于龙岩市永定区陈东乡岩太村。
土楼不仅限于圆形,有时也呈方形,如同散落在梯田旁、溪水边的几何图案,或密布整个山谷,形成一条长达十余千米的土楼城墙。初溪土楼群就坐落于龙岩市永定的某地,那些见识过这风情的人们无不对其赞赏有加。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曾评价说:“它们像巨大的蘑菇从大地上冒出,又像是黑色飞碟从天而降,这真是不可思议。”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甚至将其誉为“中国最特别的民居”。
然而,对这些奇迹了解并不深入,直到1950年代人们才发现它是福建西部永定县客家人的居所,所以得名“客家土楼”。随后又发现漳州也有类似建筑,不仅是客家人,还有闽南人居住其中,因此又被称作“福建土楼”。此外,在广东梅州和潮州也有大量这样的建筑,使得总数高达2812座。这些建筑遍布闽西南和粤东北地区,并且新发现仍在不断增加。
聪明才智与经济实力共同促进了这些建筑的大规模建设。而明代漳州福佬人的海外贸易积累财富,以及清代烟草种植业带来的繁荣,都为这些宏伟工程提供了必要条件。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各种各样的型号,比如二宜楼、齐云樓、承启樓等,每一种都如同璀璨的宝石。
尽管如此,不同大小和形式各异的地标性建筑依然存在,比如Q萌的小翠林樓,也有一些因为洪灾或火患而部分坍塌,但依旧挺立着;还有五层高的大裕昌樓,其木柱已经倾斜,但依然稳固;以及奎聚樓、振成樓等,这些都是当时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不过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这些集体防御性的住宅开始失去了原有的用途,现在更多的是作为单个家庭使用,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聚族相处所。这就是百多年的历史留下的一系列遗迹,只剩下那些沉默守护着过去岁月的地方——夯填好的泥墙,它们见证了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