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书法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传承和发展中的意义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彝族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例如,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为外界展示更多关于彝族文化的信息。
2023年4月7日至9日,在贵州省毕节市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举行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彝文书法理论与创作发展”为主题的“全国彷觎文书法理论研讨会”暨“全国彷觅文书法展览”。这次会议由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主办,西昌学院、楚雄师范学院、红河学院协办。
会议旨在推动彷觅文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以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共收到来自北京、云南、四川、贵州、湖北等省市的汉、彷觅苗白仡佬等各民族理论研究者和创作者文章33篇,书法作品196幅。
此次交流讨论围绕五个方面进行:1. 彷觅文字产生;2. 彷觅文字名称与定义;3. 彷觅文字历史发展;4. 彷觅文字结构形式与审美特征;5. 彷觅文字传承与发展应用。此类研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并促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曲木铁西教授认为原始农业产生大约在1万年前,与农业产生密切相关。苏美尔文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一种文字,其后派生出多种字母系统,如希腊字母、中亚字母等。而中国的维吾尔蒙古满洲字母也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向永贵老师则认为,从刻木记事到象形文字,再到表意音节等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人类智慧。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苦荞驯化,最终形成了现今仍然使用中的甲骨文及其他古代中文体系,这也使得苦荞成为一种特殊的地位,即“人间之物,大于粮食之王”。
刘云副研究员指出古仿视有相同造字方法,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但相较于汉字而言,有独特性质,如独体或部件结合,不同部件之间可以自由组合。此外,他还提出了对胤宁造句用句标准化的问题,并分析了其对未来仿视艺术创作影响可能带来的深远后果。他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以提高仿视艺术质量,为保护这种珍稀语言提供科学依据。他建议通过教育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尊重这个语言,同时通过科技手段记录下所有剩余资料,以防止语言消亡。他提议建立一个专门机构来保护这个语言,并鼓励学者们继续研究它,以更好地理解它并找到保存它的手段。
最后,他强调说,要保护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社会上的每个人参与,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区,我们都应该教育人们尊重多样性的价值,而不是试图压制它们。这是一场全球性的努力,它要求我们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将我们的注意力从单一语种转移到所有这些不同的语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