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故事——泥塑艺术家刘沅声的乡土情怀。刘沅声与他的《北联红色故事》大型浮雕紧密相连。在创作2米高的大型深浮雕时,刘沅声展现了他对客家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的细致研究。
2019年6月18日,中国客家博物馆重新开放,并特邀了刘沅声举办“客家记忆·乡土情怀”陶塑作品展。这是他第二次在博物馆举办个人展览,他共展示了69组客家风情泥塑系列陶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而且成为了许多家庭教育中使用的教材。
2007年冬季,刘沅声首次在新落成的梅州客家博物馆中展出了39件反映客家的泥塑圆雕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粗犷、质朴、生动的人物造型和独特题材而受到媒体高度评价。他因这次展出一举成名,并被著名雕塑大师潘鹤赞誉为“用泥土凝固客家风情,留给千秋万代”。
通过泥塑艺术,刘沅声记录下渐渐远去的客家传统。他内心有着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情感,对于如何用陶土和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的故事有着强烈使命感。他创作了一系列主题为“历史篇”、“耕读篇”、“童趣篇”、“家教篇”、“新风篇”的工作,其中包括《北联红色故事》、《渡口之战》等多个重要单元。
除了泥塑艺术,刘沅 声还涉足公共雕塑领域,以更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如2014年,他为梅江区的一处教育基地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廉洁文化美德的大型浮雕;2017年,他创作了高2.3米铸铜雕像《送子过学堂》,并将其竖立在平远县河头镇耕读公园,为当地乡村文化添彩。此外,他还为其他地方创建了一些重要的大型铸铜或石浮雕作品,如《渡口之战》、《磷石之战》,这些都体现了他对传统价值观和历史事件忠实再现的心愿。
对于自己未来的计划, 刘 油 语说:“我会继续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用我的手艺去记录那些快要消逝的人文景观,用我的笔触去绘制那些值得我们回味与珍惜的人间美好。”
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并珍爱我们的民族文化,这就是 刘 油 语作为一名工匠artist所追求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