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彝文书法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会综述与五十六个民族传统节日大全的物品展现

彝文书法作为世界六种古典文字之一,至今仍在传承,但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此,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会和展览具有重要意义,旨在保护、传承和发展彝文与彝文化。研讨会围绕了五个方面的论题:彝文产生、称谓与概念定义、历史发展、结构形式与审美特征以及传承与发展应用。

曲木铁西教授认为原始农业的产生是文字产生的基础,而苏美尔文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其演化影响了全球多种语言系统。

刘云副研究员指出古彝文是一种表意方块文字,与汉字有相同的造字用字方法,如象形、指事、会意等,并且象形是其基本特征。

王明贵研究员认为“韪书”为适当称呼彷文书法,以此名义使其成为活态概念,将它从过去式变为活态,使之存续于整个历史过程中。他还界定了“韪书”,即以彷族文字为工具和对象的一种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线条组合形式,以及相关观念及理论。

对比于一般意义下的历史,自彷族文字产生起,就有了“韪书”。然而,“韪书”概念直到1992年首次提出了“首届全国彷族文字书法展”,1993年成立“韪文书法研究会”,1996年王明贵学术解析后才逐渐形成学术上的认可。

李乔序言提出了“ 韪 文書可以成為藝術品”的說話;罗正富也使用這個概念。而《中國 彷 文書選》提供實證展示了 “ 韪 文書”的作品层面实证,同时该词汇标识性的确立,也由此正式形成了这个概念。在之后出版了一些关于明清时期、“现代风格”的作品集,这些都加强了解释和认识 “ 韪 文書”。

刘云认为古 彷 文创制不仅追求图画般美感,更注重生理性质写作顺手自然,让读者能理解诗意深刻,从而体现出独特结构形式和审美特征。此外,还考虑到了文化内涵,使得每一笔 strokes 都蕴含着不可替代的人类精神价值。

盐源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卢拉伙老师总结说:“ 彼国之艺术无限矣,在乎雅致之中寻得平衡。”而西昌学院麦吉木呷老师阿牛木支教授则强调在创作时要结合结字体布局间架等元素,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这场会议通过这样的交流,不仅增进了解,而且促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