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故事中国特色民居有哪些

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故事——泥塑艺术家刘沅声的乡土情怀。刘沅声与他的《北联红色故事》大型浮雕紧密相连。在创作2米高的大型深浮雕时,他展现了对客家文化的深厚热爱。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刘沅声的艺术才华,也传达了他对乡土情怀的执着追求。

2019年6月18日,中国客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特邀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梅州市民间技艺大师刘沅声举办“客家记忆·乡土情怀”陶塑作品展。这是他第二次在博物馆个人展览,以2007年至今创作的客家风情泥塑系列陶质作品共69(组)件为主。

12年前,2007年的冬天,刘沅声首次在新落成的梅州客家博物馆中展出39件反映客家的泥塑圆雕作品,这些作品以线条粗犷、风格质朴和人物造型生动著称。一经展出,便引起轰动,并因此一举成名。著名雕塑大师潘鹤看过他的泥塑后,对其进行高度赞誉:“用泥土凝固客家的风情,为千秋万代留下。”

用泥土记录渐远去的客家的传统是刘沅声初心之一。他希望通过他的艺术,让后人了解并珍惜这段历史,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做出贡献。

他的主要创作主题包括“历史篇”、“耕读篇”、“童趣篇”、“家教篇”和“新风篇”。如《北联红色故事》、《渡口之战》等,都采用立体造型语言来讲述客家的历史和生活,使得观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

除了泥塑艺术,近年来 刘沅声还将视野拓展到公共雕塑领域,用铸铜雕塑和浮雕等形式再现了更多关于廉洁文化教育、大迁徙历史等题材。他曾为梅江区德馨园创作多个反映廉洁美德的小巧深浮雕,以及高2.3米的大型铸铜雕像《送子过学堂》,以及在平远县河头镇耕读公园竖立的大型铸铜《渡口之战》等巨幅石浮雕,如《北联红色故事》长20米、高3.8米,是他最大的一个项目。这些建筑物不仅成为当地重要的地标,也服务于宣传推广本地特色文化。

此外,他还曾参与多个地方性的文化活动,如河南开封世界各国侨胞恳亲大会期间,与香港、新加坡及其他海外地区的人士共同交流促进跨国界友谊。此类活动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积极作用,并且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性节庆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