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书法作为世界六种古典文字之一,至今仍在传承,但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此,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会和展览具有重要意义,旨在保护、传承和发展彝文与彝文化。研讨会围绕了五个方面的论题:彝文产生、称谓与概念定义、历史发展、结构形式与审美特征以及传承与发展应用。
会议收到来自北京、云南、四川等省市的文章33篇和书法作品196幅。学者们从彷徨农业文明关系到字母演化过程,再到造字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在金沙江流域发现苦荞驯化踪迹,这是为什么苦荞被称为“人间母,为大,粮食荞为王”。每个节点都有苦荞参与,是阿布笃慕之前8000-9000年前的历史。
古彝文以表意方块文字,与汉字共享造字用字方法,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其中象形是基本特征构成体系基础。不过,与汉不同,有独体组合部件或部件组合各部分不一定独立为独体。形声由声符与形符组成,相较于其他三种造字法,可以提高效率减少识用成本,但由于主要沿袭象形指事会意三种,所以至今尚未发达。
关于称呼,从古至今至少有14个,没有直接称谓其艺术形式,因此选择“韪书”更恰当,使内涵得到深化外延拓展,将其从过去式变活态概念使其存续整个历史过程中。此界定即以文字为工具对象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线条组合形式及相关观念理论。
自文字产生以来便有书法,其历史就是族文字史,但提出概念晚近。在1992首届展出提出了“族文字书法”概念,而1993成立研究会首提“彝文书法”。王明贵在《贵州古刍议》中对此进行分析。而《中国选》序言提出的说法,以及罗正富序言使用此概念,该本提供实证形成了这个概念。
结构形式上独特,如象形追求图画般美感充满诗意,是鲜明特色。不仅符合生理顺手自然美观符合科学原则,而且蕴含丰富文化内涵透过奇妙造型可发现不可替代价值。此外还有对立统一美意味美结构用笔全幅意境美等审美特点。此时创作结合结体布局间架才能写得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