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人的心目中,过年不仅是最重要的节日,而且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百节年为首,这一时期对客家人来说充满了期待和喜悦。大年三十,即除夕,是他们欢庆之际,气氛热烈而愉快。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客家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他们会将家中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净整洁,因为初一至初三是避免倒垃圾的禁忌,以示聚财。而所有留在外面的物品都要收回进来,不论是一把扫把还是其他小件,都不能闲置于外。这是一个早晨必须完成的任务。
打扫完毕后,他们便享用晚餐,这顿饭通常与午餐合并,一方面因为到中午就要开始准备新年的盛宴;另一方面,也让肚子有空余以待晚上的美食。此时,小朋友们则被安排去洗澡换上新衣,只有过年才穿上这身鲜艳的衣服。
随着时间推移,大人们开始准备那场盛宴——年夜饭。鸡、鸭、鱼,以及特有的客家三酿(酿豆腐、酿辣椒、酿茄子)和肉丸等食材,都需要精心挑选和准备,而这些工作往往耗费数小时。此时,小朋友们则被安排好好地休息,以备佳节之夜。
下午3点左右,每个家庭都会贴上贺岁对联,并挂起灯笼。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扮演主角,因为他们拥有足够的体力爬楼梯,同时也负责处理杂务。而老者与妇女,则负责其他繁忙的事务,如管理厨房或照顾孩子。
贴完对联后,有些家庭就会开始享用那份已经久候的大餐。在此之前,每个家庭都会放响鞭炮,为来年的顺利做祝福。然而,如果听到邻居放鞭炮,那么至少半小时内,不可踏入他家的门庭以示尊重,因为这一天属于团圆共度,而非社交交流。
当团圆饭吃罢之后,灶具必须彻底清洗干净,以迎接正月初一素食的一天。而到了黄昏,在各个房间点燃明亮的灯火,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即使牛栏猪舍也不例外,这种风俗叫做“点岁火”。此刻,父母们又给予孩子压岁钱,有的地方还会给长辈发压岁钱,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新年的喜悦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