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之间的泸沽湖地区摩梭人,以及云南红河县大羊街哈尼族叶车人和香格里拉鲜水河峡谷扎坝人中。保留着我国古代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遗踪,即“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文化习俗。虽然几个地方的“走婚”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些不同,但总体上是大同小异。其中尤以泸沽湖地区摩梭人的“阿夏”婚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大。
马游坪彝族曾经存在的超哩若麦哩卓关系与泸沽湖地区摩梭人的走婚制度都是原始社会时期对偶婚留下的遗迹,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文章在对马游坪地区彝族倮倮颇婚俗全面介绍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了对比探究。
马游坪及周边以大黑山为中心的葡萄村委会岔河、落水洞村民小组、黄泥塘村委会黄泥塘、半坡磨盘箒老马塘、小竹箒和左门乡左门村委会白沙河等自称倮倮颇的人们,曾经长期存在着超哩若麦哉卓关系和正式结婚两种同时并存的婚姻习俗,其中尤其以马游坪地区最为普遍。在解放后,由于国家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加之各级政府强力干预,“超哩若麦哉卓”逐渐减少。但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种习俗依然还有少量存在。
笔者认为,马游坪地区曾经存在过的超哩若麦哉卓关系与正式结婚并存的习俗,并不是简单地用群婚制陋习就可以概括,它是在古代母系社会基础上的奇异独特形式。“超哩若麦喳卓”关系有性无合,而正式结 婚则是有合无性,或说是有合多性。而现根据当时普查时留下的第一手材料和笔者的调查收集资料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的公开发表文章,将这两种习俗情况介绍如下:
(一)关于“超哨 若麥喳滴”。翻译成汉语大致就是找情人或找相好的意思。一种纯粹以爱情为基础,以为目的,不受双方各自家庭限制夜合晨离的情侣关系。这一种习俗多以男方访宿女方居住的小房子或姑娘房为主;也有偶尔兼有的女方访宿男方住处或野外野宿的情况。其特点主要是建立这种关系的一方彼此相互以对方称呼对方,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经济生活也不组建家庭,相互关系通过访宿实现。此外,这种类型的情侣往往不会考虑他们是否已经结过夫妻,更不用说是否还能再次结合,只要两人都愿意,就可以继续保持这种非正规但被社会认可的情感联系。
(二)关于正式结婚。在这里,被视作真正意义上的夫妻伴侣,他们之间可能并不具有深厚的情感联系,但却因为某些原因如经济利益或者家族间协议而选择联手,最终进入法律界定的夫妻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常不会受到前述情侣间所享有的自由度相同程度的地位保障,因为他们承担起了责任更重的心灵承诺,如共生育孩子、共同财产管理等等。
因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泸沽湖区域还是在其他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势:传统中的自然自由主义正在向现代化标准转变,而这一变化对于个体来说意味着更多权利束缚,同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则是一种从松散结构向紧密结构转变。这一趋势反映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从更早期基于血缘至关重要且开放性的社区生活方式向更加规范化严谨、私密化个人身份构建迈进。而随之而来的,是个体身份观念发生改变,从原先只需确认自己所属哪一个氏族成员现在发展成为需要确定自己的独立身份并寻求适应现代世界要求的一系列行为模式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看到,在某些偏远的地方依旧保存着这些传统文化实践,但是它们正逐渐融入更广泛的人类价值观念体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