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实则是深植于农耕的根基。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客家人,以农耕为生,土地是他们生产力的根本。耕地分水田和旱地两大类,其中旱地包括坝和畬,不适宜种植水稻,只能种植耐旱作物如甘薯、芋子、花生等。田与坝畬之别,可以概括为:田可种植水稻,而坝多分布在河边无法灌溉的地方,由于潮湿较多,因此称为沙坝;而畬,则指那些位于山上坡上的无水带状旱地。这几百年来,这些不同的地形不断在客家人的土地上编织着故事,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客家人中拥有水田的人并不多,大部分都是租用他人的土地作为佃农。在解放前,如果能够有几分自己的水田,那便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有了自己的水田可以种植粮食,即使只是吃粥,也比吃杂粮要好得多,是许多待嫁姑娘梦寐以求的境遇,因此便产生了“五石种田”的传说。一位姑娘在探望未婚夫家庭时,听闻男方拥有“五石种田”,即每天早晚都能享用鸡肉粥和炖饭,便高兴答应婚事。但当她嫁入后才发现,那块不足半亩的小片土竟然里藏五块巨石,使得耕作异常困难。而那所谓的“朝朝吃鸡粥,夜夜食炆饭”其实是在鸡叫时起床就开始劳动,在蚊子出现时才停下休息,“炆”与“蚊”谐音也是对这段艰辛生活的一丝幽默。
生活在河边的人主要从事栽培杂粮作为主食。如同广东某些地区以“坝”命名的地方,如角口坝、黄沙坝等,这里的居民主要依靠栽培番薯、芋头以及豆类等作物维持生计。
至于山坡上的畬,其生产条件更是艰苦。“爬上山坡空手行路亦苦”,何况还要进行劳作。而且由于环境恶劣,有人甚至自嘲道:“白云拂面过,伸手摘星星。”然而,他们并没有选择逃离,而是在岩壁陡峭处垦荒繁衍,每一代都通过读书学习来改变命运,他们虽然贫穷,但精神世界却丰富多彩,如同《红楼梦》中的金陵女孩一般,不屈不挠。
这种深厚的农耕文化,对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儿女产生了深远影响。
勤睦楼内展示着各种各样的客家农具,为人们提供了一次亲身体验客家文化的大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