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普通话说得“半咸淡”的老阿伯向人口普查员汇报说:“我有两只小孩,大的那只工作了,讨了一只外地女儿;小的那只还在读书。”普查员是北方人,完全不懂客家话,听了相当惊讶,反问道:“您和您家小孩关系很不好是吗?!”其实,“只”在客家话中是可以用来数人的,而且使用频率极高,不论人还是物,都可以用“隻”表示。除“隻”外,客家话中还有不少极具特色的量词。例如,“撒泡尿”的客家话是“屙堆尿”。照理说,“堆”应该是用来衡量固体的啊,但尿是一种液体,用“堆”来衡量也许是在指一个时间段内所排出的尿液总量。
首先,“堆”可以作为“積(积)”的同义词来理解,有道是“堆山积海”,而且在农耕社会里,一次性排出的尿液就像是大片土地上的一场雨水,可以为土地带去养分。其次,在过去,当城市化还未到来的年代里,这些天然肥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至关重要。在笔者的印象中,即使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梅城的大街小巷里,还能偶尔听到有人卖尿的声音。而现在,这些旧日生活已经成为历史,只剩下记忆中的影子。
类似地,“洗盆身”的说法也充满了趣味。谁都知道,现在现代人洗澡通常采用淋浴的方式。但是在几十年前,无论谁要洗澡都离不开盆(浸泡用)和桶(装水用的)。两种器具之中,客家人似乎更喜欢“盆”,常用它寓指大赚特赚;而桶则多用于贬义词,如饭桶。因而,用"盆"来衡量洗澡之事也是情理之中的表达。而现在,“盆”的说法早已被更现代化的设备如浴缸取代,而传统的洗澡盆也消失在了大多数人的日常家庭生活之中,但是作为量词,“盆”依然健在。
以下列举一些客语常用量词:像鱼、鸟、马等动物,就可以直接翻译成汉语,如一条鱼、一群鸟、一匹马;但也有很多特殊情况,比如一把刀、一口袋钱或是一碗粥等。在这些例子中,如果直接翻译成汉语的话会显得生硬,而如果按照实际使用习惯进行转换,那么就会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然而,并非只有客家话才有特色量词,每个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比如日本人数烟时用本数蚊虫时用的匹等。这正好说明语言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让我们对每一种语言怀有一份敬畏与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