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客家文化之有形体现民居之美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摘要:客家文化的有形体现——赣南方形围屋、闽西圆型土楼和粤东弧形围龙屋,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建筑不仅体量巨大,防卫功能完备,而且集家、堡、祠于一体,是客家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考古证据表明,赣南方形围屋源自公元3世纪东汉时期中原地区的大庄园主住宅——坞堡,这种小型城堡的设计在宋代以后逐渐消失,但却在赣南被客家先民保留并发展。这种类型的建筑既保存了古代防御性的遗风,又适应了新的生存环境,成为家族和宗族安全聚居之所。

学者们通过对三者的分布、结构分析,以及参考客家的移民路线,对三者的演进关系有了科学结论。韩振飞先生指出,这些建筑都是家庭聚居空间,也是父系大家庭直系血缘后代共同生活的地方,其紧密联系源自同一来源,即从赣南开始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由谢小建主编的《中国永定土楼文化丛书》前言统计显示,在永定县,有着大量方土楼和少量圆土楼。而著名的“土楼王”承启楼,其设计者之一陶张来自于赣南。这意味着尽管圆形土楼较为出名,但实际上是方型更为普遍。在国家名片邮票上将其搬上了光荣榜的事实,更是凸显了这些建筑在客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