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炸龙体育活动探析

作者:于贵和 信息来源:新华网 德江县地处贵州东北铜仁地区西部,历史悠久。据记载“战国时代属巴、楚,元代以后设水特姜长官司,水德江长官司,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改置安化县属思南府附郭。清光绪八年(1882),安化县治所迁移于大堡,即今德江县城。二年(1913),安化县改名为德江县”。由于地理环境、文化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傩文化这个原始古朴的文化现象流传并保存至今。目前铜仁地区约有480多个傩坛班子广泛活动在民间,而德江就拥有傩100余坛,掌坛师(土家族则为土老师)500余人,古老傩戏面具600余面,德江的土家族傩可谓全国之最。傩仪何时传入德江,史无明确记载。《贵州通志》中有“除夕逐除,俗于是夕具牲礼,扎草船,列纸马,陈火炬,家长督之,遍各房事驱呼怒吼,如斥遣状,谓之驱鬼,即古傩意也”。《思南府志·风俗篇》记载到,思南乡民“信巫屏医,专事祭鬼,客至击鼓以迎”。这说明德江在明代出现傩活动确凿无疑。德江县是典型山区县,多为高山密林,交通不便,自古为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虽然经过了长期的封建社会,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使宗法制度及其一整套观念对这一地区影响不深,傩文化在这里相对保存完好,从当地元宵节传统炸龙活动中可以了解它与“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炸龙这项体育活动是傩仪式中的一个部分,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文化意义,并非单独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而存在。本文试图以德江土家族元宵节炸龙活动为例,说明贵州东北部傩文化圈中的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的状态,探析其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一、德江土家族传统炸龙活动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据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潘光旦教授考证,土家族是战国以后定居在湘鄂川黔毗邻一带的巴人,“巴人”称谓由“蛮”(夷)演变至“土”,“土”逐渐成为土家人当时的专有族称。德江基本上是一个封闭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小县,以简单的集市交换为贸易手段,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进程迟缓。这不仅受到从贵阳流传过来的北方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受楚文化和蜀文化的熏陶。在历史上,以元代至正年间至清末近六百多年时间里,土家族一直在土司制度统治之下,藏身高山大泽,生活极其贫困。所以信神崇巫的民俗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支柱。固有的原始宗教文化得以长期维系下来,为宗教色彩极浓的炸龙活动创造了条件,代代相传,习而成风,对土家族人的许多传统习俗起到了历史延续作用。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几千年来,傩文化历史背景下的土家族人传统炸龙活动的传播严格遵循着傩祭的轨迹,加上其宗教法规的神秘性与排他性,使炸龙活动长期残留于穷乡僻壤的山寨与村落,同时与外地很少往来,现代文化对它几乎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远古傩祭的许多痕迹和历代巫觋活动的风貌,通过土家族元宵节传统炸龙这一运动项目的开展得到较好地保存。传统元宵节炸龙活动中从小城各街道、山寨、村落出征的龙,用竹编织而成,长约30米左右,分为9节。外观上的区别在于龙头的形状、颜色和鳞片。龙头形象威武、凶悍、怪异是德江土家族龙的特点,它内蕴极其丰富深邃,又与宗教和民俗有着血肉关系。宗教是炸龙活动的依托,炸龙活动是宗教的直接表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则是土家族的民风民俗。龙头作为傩祭艺术的表征,必然形象地凝聚着傩文化所体现的宗教意识、民俗意识和审美意识。 二、德江土家族传统炸龙活动的原生态表现形式 每年正月十五傍晚五点,炸龙活动开始前,先燃响鞭炮,香烟袅袅,锣鼓声起,长号齐鸣,黄烟弥漫,以引龙出海。舞龙的多为年轻人,他们头戴藤帽,袒露胸背,略有醉意,举着龙缓慢昂首挺胸向前。每条龙的竹蔑骨架,被一条长长的绳子连接着,逗龙人高举火把在前面引路,举着龙头的人紧随其后.龙颈绳被三两人拽着向前。每条街的土家族人看到龙的到来,迅速点燃缠绕在竹竿上的鞭炮,举起来,蜂拥而上,在舞龙人头顶燃爆,人们传说用鞭炮炸掉了龙头和龙尾,预示来年生活富裕、财运亨通。舞龙者则在炮竹声中长啸:拿一炮一来呵。缠绕着鞭炮的竹竿,一般都是数十根,多者上百根,与此同时被土家族人形容为“仙女散花”的烟火(火药配上硫磺等装在竹筒里,然后点燃喷射)射向舞龙人。炸龙人随着舞龙者边炸边走,直至鞭炮炸完。才扛着竹竿回到了出发地,这时守候在鞭炮旁的同伴,迅速将鞭炮挂好缠绕在竿上。这一处刚刚追着炸完,前面的土家人家又接了上去。舞龙者必须任凭鞭炮在头上身边炸响。任凭“烟花”在全身飞溅。助阵的长号手们则按照傩祭仪式吹出龙呼啸、恕号以及喷吐粗气之声;唢呐手吹出龙的憩息,盘踞之慢调,如溪流缓缓穿过森林,舒缓婉转;打击乐手们则打起表现龙踏步、翻身、滚动、搅水、飞腾等音符与节奏。每条龙在一条街又一条街的鞭炮轰炸与烟火喷射中,只剩一两片竹片斜挂在上面。在火把的映照下,舞龙者在鞭炮的炸响、炯熏与火燎中,全身如炭黑。鼻青脸肿,遍体鳞伤。但舞龙者已不觉得疼痛,还是舞得那么卖力,鞭炮在他们头上、周围不停的爆炸,没有一个退缩,他们相信,挂彩越多则越吉祥。而且基本上哪条街道炸得最猛烈,舞龙者就会冲到哪条街道去。这种原始的野性十足的元宵节传统炸龙活动一直持续到晚10时才渐渐结束,所有的龙头、龙尾都被炸掉、炸垮时才结束这一年一度的“狂欢”。这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种民族民间体育并不以竞技为最终目的,而是一种带欢娱性质的体育活动,是少数民族满足生存、享受生活和发展生产的一种需要,并逐渐成为他们在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主要娱乐方式。 三、德江土家族传统炸龙活动的文化特征 在相对稳定的傩文化圈里,黔东北德江县土家族传统炸龙活动与土家族人民的风情风俗紧密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突出了土家族人的民俗文化特征。龙在中华民族中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龙是土家族人民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炸龙代表了土家族人顽强生存的精神状态,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这种气氛热烈的活动是土家人民在传统元宵佳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在该地区收集和整理德江土家族傩祭巫教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发现:在阴阳交错,鬼神毕集的傩文化圈里,炸龙活动往往被其表现出来的原始、野蛮、拙朴、怪异、凶猛甚至迷信因素所掩饰,常常被世人忽视。然而,正是这些原始的充满野性与巫风的形态现象,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形成了德江土家族人民的文化意识和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被融合在鞭炮炸响、香烟袅袅、黄烟弥漫、锣鼓响起、长号齐鸣的炸龙祭祀之中。炸龙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在炸龙活动所依附的宗教活动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鬼神迷信因素,但是这种附之于宗教迷信活动的炸龙活动决非等同于宗教迷信本身。德江土家族炸龙活动保留了傩文化的传统,以傩礼、傩仪为中心,以傩龙头、傩俗、傩坛音乐、傩艺为主要标志,在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融宗教、民俗、艺术和民族传统体育为一体的多元文化,集中展现着他们的宗教信仰、道德文化、审美意识等多方面文化特征。 四、德江土家族传统炸龙活动的开展与傩文化的传承 目前,这种元宵节传统炸龙活动仍然代代相传,保留在土家族的乡土生活中。活动的开展主要由街道(乡镇)的社团、商会和个体经济组织自发组织,在活动开始前一个月就开始募集资金、扎龙,并组织民间腰鼓队、秧歌队进行彩排。从正月十四开始,所有主要街道已经非常热闹,家家户户都在做元宵炸龙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活动当天德江县城万人空巷,人山人海,好不热闹。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傩文化所依赖的农业经济为主的文化背景已经逐渐改变,作为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炸龙活动逐渐处于衰落状态。目前德江土家族女子炸龙队伍已从传统元宵节活动中消失,地处边远山寨村落的土家族人参与这一活动的人渐渐减少,对其进行抢救和整理迫在眉睫。 随着近年来德江旅游业的发展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德江地区的傩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外来者的关注。作为傩文化的重要内容,炸龙活动传承发展非常重要,它作为一种群众性的聚会方式,使人们在一定规则和道德约束下开展活动,拓宽了民族内部交往渠道,具有传承民族信仰、传授生存技能、展现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交流、抒发生活等重要功能。炸龙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借助于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实现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结合,形成新的综合性体育文化,进而更有利于传播和传承傩文化。因此,对贵州省东北部傩文化圈中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与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对于整个傩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