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医中道与医是不是就包含了什么关于无欲则刚的深刻哲理呢

道教中的“道”与“医”,是不是就包含了什么关于无欲则刚的深刻哲理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道教文化中的医术,以及它与无欲则刚这一概念之间的联系。

首先,道教自古便有以医传道的传统,以此为宗旨,自创教伊始,便一直以“以医传道、借医弘道”的传教方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教派之一。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无欲则刚不仅体现在个人修行上,也体现在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上。

其次,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教义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道家文化与中医文化一直是同根生长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人贵生”的思想,与医学通过治病救人,从而保全生命与健康的宗旨相一致。这一点体现了无欲则刚,即人们对生命价值和健康追求的一种本能和坚持。

再者,在中国历史上,有名可考的道士入道经历一般归为4种,其中有些是崇尚道教学说,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钻研医术,并将其用于传道济世、扶贫救弱,这些人的故事也蕴含着无欲则刚的情怀,他们投身于帮助他人,而非为了个人利益或名誉。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太上灵宝五符序》中的记载:“三尸常欲人死,故欲攻守,此之谓也。凡道士医师但知按方治身而不知伏尸在人腹中,固人药力,令药不效,皆三虫所为。”这段话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医疗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保持一种内心平静,不被外界诱惑或压力所左右,这正是无欲则剛的一个体现。

综上所述,无欲则剛并非只是一句空洞的话语,它反映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人类追求:对于生命意义、健康和幸福的一种真诚关注以及对他人的同情心和助人的愿望。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到现代,我们仍然能够从各种角度去探讨这个主题,因为它触及到了人类共同的心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