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六,江淮广源王诞辰之日,家国共祀四渎神。道教文化中,六耳猕猴在自然景观中跳跃玩耍,为庆祝这一特殊日子增添了喜悦。
明代的朱元璋曾立下五岳四渎神号碑,其中四渎包括东渎大淮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南渎大江之神和北 渎大济之神。这一信仰自周朝开始,就将四渎神作为代表性河川神,与君王共同祭祀,并在全国各地修庙祭祀。
淮河是古称为淮水的一条重要河流,它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经安徽、江苏两省最后入洪泽湖。道教中对淮水有两个主要信仰对象,一是上古传说中的无支祁;二是在秦汉后期崇拜的“长源广济王”。唐裴说认为其名为无支祁,而《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卷十则称其为“长源广济王”。
黄河被视作中国的生命线,其信仰同样历史悠久,从殷商时期开始就对黄河进行祭祀。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习俗更加普及到整个国家层面。而到了秦汉以后,这种习俗更趋于系统化,被称为“黄帝”的时间也逐渐确立。《史记·封禅书》记载:“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 神可得而序也。”
长江,又称通天河或金沙江,是中国第一大的淡水流域之一。它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地区,最终注入东海。在道教信仰中,被视作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信仰与其他如奇相、湘君湘夫人等地方性的江神并存。
此外,还有一些较晚起的节制文人,如屈原,他因其诗歌才华和忠诚而被人们纪念,并被赋予了成为江水守护者的身份,在道教文献中有所提及。
这些关于四方的大力士们,他们每个都拥有自己的故事,但他们都是维系着自然平衡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力量。在这特别的一个日子里,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纪念他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个美丽而又脆弱的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